2012是電視劇市場的裂變之年。電視劇產量驟減,網絡版權的價格從先前的狂飆到后來的跳水大甩賣,市場囤積了3萬集電視劇僅播出了8千集,800部上星電視劇僅有35部收視率破1,媒體與觀眾對雷劇爛劇的憤怒與拍磚比起以往,都要來得都更為猛烈些。導演劉江感嘆:“2012年的電視劇數量少了,橫店四五十個組拍戲的地方,只剩下七、八個組了。”
2012不是世界末日,卻是中國電視劇的嚴冬臘月。如今的電視劇的生產大國卻面臨著集體唱衰的尷尬悶場。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產量、收視與口碑急劇下降的2012年,不少業內人士卻感嘆這是從狂飆到回歸理性的轉型期所必然產生的陣痛。導演鄭曉龍說,“2012年確實進入了一個嚴冬,電視劇行業降溫并不是什么壞事,降溫是好事,過熱不好,過熱質量就會過爛。”導演高希希也表示,“2012的確是一個特殊的一年,優勝劣態,處于洗牌的狀態。整體上也體現出致力于向精品求索的方向。所以2013年,好品質、精品電視劇一定會增多。無論哪個時代,什么政策下,做好劇、堅持精品就一定不會錯。或許某些山寨劇有一定收視率,但是卻不能長久。因為觀眾每天都在成長,他們終能分清什么是好劇、什么爛劇。”
中國的電視劇市場在2012究竟經歷了哪些裂變,又是如何走上理性之路呢?我們通過關鍵詞梳理、盤點2012中國電視劇大事件,讓你看到一個脈絡更清晰的2012。
網站購劇跳水
2011年是視頻網站的狂飆突進年。優酷、樂視、奇藝、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網站頻頻出手重金購劇,電視劇網絡播放版權費一再攀升,與網絡視頻發展初期相比增幅已達千倍。不過進入2012年,這股“瘋潮”卻逐漸降溫,電視劇網絡版權費一再下跌,以往七八十萬元一集的電視劇,現在降到三四十萬元都沒人買。在經歷2012年網絡購劇跳水之后,行業內版權購買均價已下調了30%-40%。56網副總裁李浩則分析:“部分電視劇的網絡版權價格不足去年的20%,最低甚至達到10%左右,并且還會繼續下滑。”之所以大起大落還是由原因可追溯的:第一,2010—2011年,視頻網站一味提高價格搶奪新劇網絡版權,導致眾多二三線的電視劇按照一線電視劇的價格被購買,甚至一部電視劇尚未開機、只定下主創陣容或劇本就能賣出天價。然而,眾多視頻網站投入重金卻沒有盈利,反而使得資金鏈緊張,并面臨持續虧損的局面。第二,眾多視頻網站為節約成本,紛紛投資拍攝自制劇,購劇需求縮減,也是迫使電視劇版權價格下跌的重要原因。也有業內人士將網絡版權價格下滑歸因于視頻網站的整合,如土豆、優酷的合并成為“優土豆”,使得視頻網站結構優化,購劇話語權增加。
家戰場
隨著限廣令的頒發,婚戀綜藝節目數量驟減后,婚戀電視劇的數量必定會驟增,好填補師奶們情感上的需要。小三劇縮水之后,中年人的情感劇成為2012的主旋律。內容無非是討論婚前、婚后、離婚、復婚、再婚這類的話題。對白會愈發現實和犀利,但肯定不會再觸碰到像《蝸居》這樣的雷區,對現實的敏感與尖銳都集中體現在家庭內部成員的矛盾上,如《誰來伺候媽》《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囧人的幸福生活》等。為了區分同類題材,同時也為了博眼球和收視率,家庭劇的矛盾不斷進行白熱化的升級,兩室一廳的彈丸之地變成婆媳、夫妻、子女的戰爭之地。有位詩人說,家是放“心”的地方,擱在電視劇中,就是放“兵器”的戰場。
題材荒
許多在2012年準備籌拍的家庭劇,也紛紛放緩腳步。因為2012的家庭劇實在太多了,都溢到熒屏外面了。宮斗劇、穿越劇、以及各種題材的限制,使得家庭劇成為最沒有風險隱患的題材,但家斗劇扎堆熒屏的壞處就是觀眾的審美疲勞。
導演閆建剛表示;“在電視劇中,撒狗血、玩雷劈或者直接穿越、宮斗、婆媳戰,反倒投資、牽絆少,拍起來也輕松。而且,只要最終賣出去了,收視率都還不低。作為電視劇創作者,看到這樣的現實,我們也很無奈。當然我們更希望,錢花在刀刃上,精力放在品質上,而不是一味只途賣出去了事,有收視率便齊活。”集演員、導演和制片人于一身的張國立說,“我拍了無數電視劇,但是現在不知道該拍什么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在電視劇很難拍,是不是世界不是我們的了?不知道觀眾會喜歡什么,電視臺更青睞什么。2012年,電視臺購片都謹慎了,在投資上也更加小心,哪怕一年少做劇,也絕對不輕易投資去當炮灰。”
理性購片
某民營影視公司老總曾坦言,從前電視臺買片子,第一看大腕多不多第二看劇本簡介什么類型,兩個都合適買片這事兒就基本定了。2012年,電視臺第一看劇本大綱,第二看演員陣容,第三看片花,就可以決定買不買片子了。到了13年,這個流程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據說第一先看劇本大綱好不好;第二看演員陣容怎么樣;第三看制作團隊都有誰、第四看前三集內容、后三集內容,全都審查一遍也不一定會買。最讓制片方擔驚受怕的是:即便是和電視臺簽了訂購合同,電視臺也只付10%—15%的定金,并且隨時可以退劇。這種嚴苛的條款讓不少少數民營公司望而卻步。制片人張紀中說,“這對于小作坊式的影視投資公司而言是噩耗,不給他們機會蒙混過關,但對于正規專業化影視制片方而言是好事,全憑本事吃飯,電視臺不可能花錢買爛劇。”
雙向輸出
電視臺的訂制劇和自制劇在2012年逐漸抬頭,且勢頭良好。不僅如此,一些網站自制的低成本網絡劇和綜藝節目也打破了網絡買電視劇版權播出的慣性,改為電視臺向網絡買劇,在電視臺上播。從此網絡劇將不再僅局限于網絡。與此同時,網絡預購的競爭也會加劇,不論是電視臺向網絡買劇,或是網絡向電視臺買劇,都很有可能變成賣房一樣,沒開拍就先預定要在哪個視頻網站或電視臺播出。事實上,這并非中國獨有的現場,2013年初最火爆的美劇《紙牌屋》亦是網絡劇,但是導演大衛林奇和主演凱文史派西的陣容讓福克斯和HBO都汗顏。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似乎是一個信號:網絡劇會逐漸走上主流之路,并且制作費用與水準也不再草臺班子,而是水漲船高。
舌尖造句年
2012年是紀錄片的風光之年。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魅力·紀錄》欄目首播,國內外各平臺迅即熱播,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該片一舉顛覆紀錄片“小眾”“曲高和寡”等固有標簽,使得“紀錄片”這個名詞時隔很久后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公共話題。一時間,“舌尖上的XXX”引發全民造句熱。據悉,“《舌尖上的中國》已經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覆蓋領域達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35萬美元的海外發行收入也創造了中國紀錄片單集銷售的最好成績。因為第一季的火爆,2012年11月,央視2013黃金資源廣告招標大會上,《舌尖上的中國II》受到熱烈追捧,廣告招標額達8931萬元。” 2012年,關于紀錄片的各種全國性會議首次召開,紀錄片產業引擎加速。一部紀錄片,復興整個紀錄片,這在世界范圍內都屬少數派奇跡。
甄嬛體
電視劇《后宮甄嬛傳》成為2012年實至名歸的精品劇。觀眾們被里面“古色古香”的臺詞所傾倒,引起網友的效仿,并將這種文體稱為“甄嬛體”。網友們還把“甄嬛體”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憑空制造出無數歡樂。例句:“方才……想必是……若能……那必是極好的……倒也不負恩澤。”應用:“咦,你今兒買的蛋糕是極好的,厚重的芝士配上濃郁的慕斯,是最好不過的了。我愿多品幾口,雖會體態漸腴,倒也不負恩澤。”
“甄嬛體”之所以大行其道,還在于其電視劇的“優生優育”。導演鄭曉龍表示,“做質量比做數量重要得多,因為拍一個好片子遠比拍五個一般甚至爛片要掙得多。”在鄭曉龍看來,質量還有一個好處,“你做完以后,就成為你公司的一個財產,每年都給你掙錢。”他以《渴望》舉例:“102萬元拍的《渴望》,當年播出收回57萬元。若干年后還在重播,幾乎每年給我們中心掙200萬元以上。我在美國問過最掙錢的電影是哪個?不是《泰坦尼克號》,不是《阿凡達》,而是《飄》,因為每年都在重播,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第二屏觀看
牛津辭典2012英國年度詞評選出爐,“今年牛津辭典的編撰者挑選了一個古怪的詞‘omnishambles,意為‘一團糟。去年的年度詞‘squeezed middle(被擠壓或夾扁的中央或中間部分),則是形容生活艱辛的中產階級。”據說,“omnishambles”一詞出自英國政治諷刺劇《幕后危機》中的新聞官馬爾科姆-塔克爾。這個在2012年英國流行詞由兩部分組成,“omni”意為“各個方面”,“shambles”意為“混亂、廢墟”。牛津詞典英國2012年度詞候選詞里有一個叫“second screening”(第二熒幕觀看),這個詞所描繪的情境是現代人在看電視時,或同時在玩電腦、看手機或滑動平板電腦。
云電視
從臺網競爭到臺網聯動,由此看來,臺網的合作關系將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然為合作亦有競爭。電視機在經歷超薄化、高清化、網絡化、智能化之后,云電視目前成為主打概念。 除了“云電視”概念已被歸于“云端”,未來電視還存在著諸多趨勢,3D電視,乃至于裸眼3D電視將逐步走進千家萬戶。彩色電視機將脫離消費者一般的感性認識,變成新的概念產品,隨著各種電子產品的不斷融合,電視機的單純視頻功能將逐漸弱化,視頻播放功能將成為“電視機”諸多電子功能的一部分,一些看似遙遠的未來發展趨勢,就如同眼前已經可以觸摸的“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