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變革、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
“農民藝術節”或“農民文化節”,漸漸成為參與意識強烈,影響廣泛,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群眾文化活動逐漸由原來的觀賞型向參與型過渡,走大文化的道路是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農民藝術節;小文化;大文化
【中圖分類號】:D412.6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在當地群眾文化活動較活躍的基礎上,當地政府為滿足農民群眾的要求而將文、教、科、衛、體活動集中在一起,根據農時確定活動時間的節目展演形式。辦好農民藝術節必須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不斷加強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建設,把先進的社會主義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具有時代特征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呈現給廣大群眾。
這一活動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文——文藝表演、歌詠比賽、廣場扣踏、篝火晚會、攝影展覽、民間美展、花燈展覽、電影、錄相放映、圖書閱覽等,并且其中的每一項又包含了許多內容;教——讀書演講、詩歌朗誦、有獎征文、少先隊日等;科——科技咨詢、科普宣傳、科技講座、科技有獎問答、科技影片匯映、科技成果展覽等;衛——衛生宣傳、計生宣傳、檢查身體、義務診療等;體——田徑、球類、棋類比賽、武術表演、團體操表演以及登山、游園、垂釣活動等;商貿活動——商品展銷、廣告宣傳、貿易洽談、飲食服務和集市貿易等。此外,諸如形勢宣傳、法制宣傳,各種咨詢活動等都可以同時展開,其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以上這些活動無論其內容多么豐富,都是以文化活動為中心,以群眾體育和活動為兩翼而展開的一組活潑而又有秩序的群眾性活動。
一、活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
這種地域性,不僅僅局限于行政區域的狹義界定,它在活動形式和內容上也同樣具有地域性特點。如地理條件的不同:山區、林區、牧區、漁區和主體之區別:農民、牧民、漁民,而形成的不同的形式、內容和時間。
除此之外的地域性特點,還應包括地域性的文化傳統。如當地的農、牧、漁民剪紙,農民畫、戲曲創作和表演已形成傳統,并獨具風格,在節日展覽中,必然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內容。同時也必然是最高水平之展現。
二、活動的民族性
各地的群眾文化活動,往往帶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一個民族必然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素質,從而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活動形式,內容和審美習慣。
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是當地舉辦藝術節的主要內容。如朝鮮族聚居地區,也就必然帶有濃烈朝鮮族的民族特色。
三、活動的群眾性
農民藝術節既不同于我國城市以專業為主的藝術節,也有別于國外諸如篝火狂歡為主的美國“感恩節”、以驅魔焰火為主的印度“十勝節”和以化妝游行為主的巴西“狂歡節”由于地理環境,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農民藝術節多以業余的,群眾性的歌詠活動,民間歌舞表演,民間美術,群眾體育競賽、科普、商貿等鄉土氣息濃,農民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主要形式。這就是它的群眾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藝術節同農民藝術節是一母所生性別不同的雙胞胎。兩者某些活動形式可能互相借鑒和吸收,如通俗歌舞演唱、民間美術等。但是,城市藝術節既不是農民藝術節的高級階段,它也永遠不會以農民藝術節的基本功形態作為主要內容。原因就是前者是以專業為主體;后者則是地地道道的群眾文化活動。二者雖然有著一種互通互補的關系,但卻有著不同質的區別。農民藝術節是一種真正的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的創造物,是一種群眾文化節。
四、活動主體的參與性
強烈的參與意識趨使下,不僅本鄉鄉民幾乎傾家出動,大量的外籍鄉民也被吸引到了這一活動中來。無論是農民、鄉企業工人、鄉鎮干部、商販、服務人員、教師、學生、民間藝人、醫務人員還是家庭婦女、老人、兒童……可謂無所不包。強烈自我表現欲和競爭心態通過農民藝術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歌要自己唱、舞要自己跳、秧歌自己扭、詩要自己吟、書法自己寫、畫要自己動筆、田徑、球賽也上場,就連科技知識競賽也當仁不讓。這種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參與意識在農民自己的節日里才能得到如此充分的表現,也只有這樣的大文化活動領域里廣大農民才能實現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五、活動時間的創造性
農民藝術節的活動時間既不含在我國重大節日、紀念日之內,也不為春節、元霄節、端午節、中秋等民俗節日所左右,而是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特點、農時和工農業生產形勢等諸多因素因地制宜地安排時間。少則一天,多則幾日。往往在集貿活動、中小學假日或農閑時間開展這一活動。具體時間又因農區、牧區、林區等地域上的不同,在季節上也有所差異。
此外,農民藝術節活動內容的可塑性,活動經費的節儉性,以及活動間的隨意性等,也都是這一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農民藝術節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結語:農民藝術節,是農村“小文化”向“大文化”轉化的產物。所謂“小文化”是指單純娛樂型活動。“大文化”是融科、教、文、衛、體于一爐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怎樣從“小文化”向“大文化”轉化,“大文化”理想的模式是什么?經過幾年的實踐,農民們創造出真正集文、教、科、衛、體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大文化”形式,這就是農民藝術節。
作者簡介:孫介操,男,(1956.1-),四平市老干部活動中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藝術,新農村文化建設和骨干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