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中 費濤
摘 要;作為鮑文家庭系統理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基礎性概念,自我分化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關實證研究、自我分化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對現有的研究進行綜述,并指出了現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關鍵詞:鮑文;自我分化;實證研究;綜述
近年來,家庭治療在心理治療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臨床實踐證明,家庭系統的視角是理解個體行為的有效視角,鮑文的家庭系統理論作為大部分主流家庭治療的基礎性理論亦備受關注。由于鮑文自我分化的構想來自于他同問題家庭工作時的臨床經驗,盡管在臨床上被證明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概念,但它是否同樣適用于一般的人群,這一概念的效度如何,這些疑問引起了心理學研究者強烈的興趣,隨后便出現了一系列以自我分化為主題的研究。本文從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關實證研究、自我分化的影響因素三個方面介紹國內外現有的研究,以期為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許啟示。
一、自我分化的概念
鮑文認為,人類所有行為背后的驅動力源自于兩種相互對抗的生命力量——實現個體化(individuality)與維持整體感(togetherness)。前一種力量驅使我們成為完全獨立的個體,擁有完全獨立不受他人影響的情緒與思維;后一種力量又將我們向相反的方向拉,驅使我們放棄自身的獨立性,維持與家庭及他人的融合狀態。在鮑文看來,試圖調和這兩股力量以達到一個適當的平衡狀態的努力成為所有人類的核心問題。成功平衡這兩股力量的個體能與所愛的人保持親密,同時作為個體又充分地分化自己,不至于因卷入家庭內部正發生的事情而失去自我。然而并非所有個體都能成功地控制人類天性中的這兩股力量,它取決于個體控制自身情緒化反應的程度,鮑文稱之為自我分化。
為了更好地闡釋自我分化這一概念的內涵,鮑文進一步從內心層面和人際關系層面來定義自我分化。在內心層面,自我分化代表了個體將理智與情緒區分開來的能力,自我分化程度低的個體幾乎不能將理智從情緒里面分離出來,他們的理智被情緒所淹沒,以至于他們幾乎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思考。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則能夠體驗到強烈的情緒和一些自發性的沖動,但他們不會被這些情緒和沖動所控制,而是能夠自我克制并且客觀冷靜地看待事物。自我分化在人際層面體現為個體在與他人的關系中體驗到親密的感覺,同時不失去作為一個個體的獨立性。分化良好的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能夠堅持自我立場(I - Position) ,面臨他人壓力時能夠基于理智去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迎合他人的期望。自我分化不良的個體,其行為為自動化的情緒反應所驅使,缺乏理智的判斷,他們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且容易與他人的情緒相混淆。尤其當面臨壓力時,分化不良的人可能會采取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產生的焦慮;另一種是通過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壓力。
二、自我分化的相關實證研究
1.自我分化與焦慮
鮑文的家庭系統理論有一個潛在的前提假設,即慢性焦慮無所不在,它是所有生命形式共有的一種生物學現象。鮑文認為,個體感受到的焦慮水平和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有關,相較于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自我分化不良的個體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焦慮。Skowron 和 Friedlander (1998年)對609名成人被試的研究發現,較高水平的自我分化可以預測較低水平的焦慮、較好的心理適應以及較高的婚姻滿意度。Peleg對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與感受到的焦慮之間的關系十分感興趣,他的一系列研究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他在2001年的一項研究中報告過度保護過分的親密和以情緒依戀和缺乏獨立性為特征的融合家庭的動力過程可能導致家庭中的孩子維持與家庭的融合狀態,更容易感受到壓力與焦慮。接下來他又以117名以色列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查自我分化水平與社交焦慮及生理癥狀之間的關系,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能有效預測個體感受到社交焦慮的水平,也能有效預測個體的生理癥狀。分化水平較高的個體體驗到更少的社交焦慮和更少的生理癥狀。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學前兒童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與入園適應的研究中,Peleg發現兒童的分離焦慮和母親的分化水平有關,那些分化水平較低的母親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分離焦慮。這些研究結果與鮑文認為父母親的分化水平會影響到孩子的觀點相一致。
2.自我分化與壓力感知及心理適應
更多的研究者將注意力放到了自我分化水平和壓力及心理適應之間的關系上。Friedman(1991年)認為家庭或個體的心理分離水平決定了家庭或個體如何對壓力事件做出反應。Suzanne和Devin (2002年)以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發現情緒化反應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相關關系。Suzanne 和Paula(2003年)的研究發現自我分化水平充當了壓力和心理困擾的中介變量,個體心理分化的水平能有效預測家庭對壓力的反應。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是一致的,Kim-Appel等人的研究以62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同樣發現自我分化水平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自我分化水平能預測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自我分化的影響因素
鮑文認為自我分化存在代際傳遞的現象,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會通過家庭中的種種機制和動力過程傳遞到孩子的身上。Skowron(2005年)研究了父母的自我分化同兒童能力之間的關系,他從四個方面測量了兒童的能力,包括語言技能、數學問題解決技能、學習自我效能、行為失控問題。結果表明父母的自我分化對兒童能力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兒童語言能力得分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得分變異中分別有16%和11%是由父母的自我分化解釋的。兒童行為失控問題得分變異中有15%是由父母自我分化解釋的。
另外,兩個關注家庭因素對個體自我分化水平影響的研究聚焦于家庭功能對于個體自我分化水平的影響。Johnson(2001年)用自陳式家庭問卷和自我分化水平量表調查了813名被試者,研究父母離婚及家庭功能對于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影響,發現父母離婚和家庭功能都對青少年的自我分化有顯著的影響。Chung和Gale(2009年)的一項研究家庭功能和自我分化水平的跨文化研究報告無論是美國的樣本還是韓國的樣本,家庭功能都與自我分化水平呈顯著的相關,較好的家庭功能預示著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
綜上所述,盡管自我分化的概念最初是鮑文基于其臨床經驗的主觀構想,但是大量的研究都支持自我分化是一個有效和有用的構想,不僅對于臨床上的異常人群如此,對于一般人群也是如此。毋庸置疑,現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是研究手段的單一性,大部分的研究采用的都是問卷法,一些有針對性的訪談和臨床的個案研究可以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其次是研究的對象過分單一,目前為止比較多的研究都是以學生被試為研究對象,今后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地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最后是目前的研究多是橫向研究,一些縱向的追蹤研究對于探究自我分化的過程、自我分化隨著年齡增長和心理的發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問題是十分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Nichols M P,Schwartz R C. The Essentials of Family Therapy.Second Edition.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5:113.
[2]Kerr,M. E. Physical illness and the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Psoriasis as a model[J]. Behavioral Medicine,1992,18:101-113.
[3]Skowron EA,Friedlander M L.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8,45(3):23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