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 王志強
【案情】
2011年8月1日,祝甲從毛乙處借款15萬元,借款后未支付利息,也未歸還本金。2012年9月3日,毛乙向法院提起訴訟,同時對祝甲所有的A車申請訴訟保全。法院缺席判決祝甲歸還毛乙借款15萬元及相應利息。2012年11月9日,毛乙申請強制執行;同年11月12日,法院在案外人祝丙處將由其使用的A車依法扣押。
案外人祝丙提出執行異議稱,2010年9月,祝甲因無力支付按揭款,將剛辦理按揭貸款購買的A車與自己達成口頭換車協議:祝丙將其所有的價值12萬元的B車與祝甲的A車互換,祝丙再補給祝甲差價26萬元(其中代祝甲歸還其欠王丁20萬元債務,支付祝甲現金6萬元),A車的按揭款由祝丙繳納。之后該車由祝丙使用至今,該車的按揭款一直由祝丙繳納,車輛的各種保險也由祝丙投保。
案外人祝丙認為,祝甲已將A車以置換的方式轉讓給祝丙,雙方對車輛完成了交付,祝丙也按協議的約定交付了按揭貸款,雙方僅僅沒有辦理該車的過戶登記;法院對該車輛采取強制措施損害了案外人的利益,請求確認案外人對A車擁有所有權,并中止對該車輛的執行。
【裁決】
法院經聽證審查后認為,案外人祝丙所提供的證據足以證明案外人與祝甲訂立口頭互易協議、從祝甲處換購得A車的事實,祝丙也按協議以祝甲的名義支付按揭貸款,車輛也確實完成了交付;但法律規定機動車轉讓應當辦理過戶登記,未辦理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案外人祝丙與祝甲由于沒有辦理過戶登記,車輛所有權仍屬于祝甲所有。案外人祝丙的異議理由與法律規定不符,不予支持,遂依法作出裁定:駁回案外人祝丙的異議。
【評析】
一、口頭互易協議的效力。
《合同法》第17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易貨交易,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被ヒ缀贤哂匈I賣合同的雙務、有償、諾成、不要式(可口頭、可書面)等屬性,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買賣合同。互易包括等價互易和不等價互易兩種形式:等價互易僅是標的物的交換,無需價金的支付;而不等價互易除了完成標的物的交換,差方尚需就差價負擔金錢補足義務。一般情況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即告合同成立。合同成立后生效與否,非依當事人主觀決定,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要件:(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訂立合同的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內容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依照《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所簽之合同無效;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等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無效或效力待定;因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等違法合同無效。
本案中,祝甲與祝丙在自愿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口頭的不等價車輛互易協議,由祝甲實際占有祝丙的標的物(B車)、祝丙實際占有祝甲的標的物(A車)并補足相應差價(給付現金6萬元,代還債務20萬元,代繳后續按揭貸款)。此口頭車輛互易協議依法成立并生效,在祝甲與祝丙間產生了相應的法律約束力,即祝丙自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并實際交付車輛之時起代替祝甲就A車享有相應權利、負擔相應義務。
二、機動車物權變動的效力規則。
在各國民法立法例中,物權變動在學理上有三種模式:一是公示對抗主義模式,認為物權變動是債權合同的效果,交付和登記僅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二是公示要件主義模式,認為物權變動效力的發生,直接以登記或交付為條件。三是折衷主義模式,認為物權變動除了債權合同,還需具備登記或交付等要件。在我國民法理論上,物權依客體不同可分為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二者在所有權取得方法、成立要件和變動效力等方面有所區別。對此,《物權法》第9條、第23條、第24條分別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我國,不動產物權采公示要件主義模式,動產物權原則上采公示對抗主義模式。但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是個“例外”,采折衷主義模式,具體規則為:有效合同+交付+登記>第三人,即此類物權雖具有效合同并已交付,非經辦理所有權變更登記手續,不能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本案中,祝丙基于車輛互易協議,雖已實際占有A車,卻因未遵照法律規定辦理所有權變更登記導致權利瑕疵,對善意第三人未產生公示對抗效力。根據物權獨立性的原理,祝丙與祝甲間僅基于互易協議產生債的法律關系,未實際產生物的法律關系,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
【結論】
綜上,在執行過程中,法院扣押A車于法有據。案外人不可就自己未辦理所有權變更登記的過錯要求善意第三人承擔責任,其異議理由依法不能成立,因車輛被強制執行產生的相關不利后果由案外人自行承擔。上述車輛雖未經公示不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但案外人祝丙與祝甲間訂立的口頭互易協議仍有效并對雙方有法律約束力,由此產生的糾紛可參照買賣合同的相關法律規定,另尋求途徑予以救濟。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