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杰
摘 要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即直接推動個體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具有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指示學習方向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來認識掌握學習動機的激發、轉化與維持。
關鍵詞 學習動機 激發 轉化 維持一 目標與反饋
為了搞好學習,學生必須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僅要有總的學習目標,而且還要有階段性的具體目標。學習目標既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設立。而學習目標的大小、高低,往往與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呈正相關。抱負水平是指人們為要達到的既定學習目標的高度。例如,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估計自己將要獲得的學習等第或成績,設想自己能完成的學習任務的程度等,就是其抱負水平的表現。一般說來,抱負水平高的學生設立的學習目標也高;抱負水平低的學生學習目標也低。也就是說,具有高抱負水平的學生,必然追求高學習目標,因而能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具有低抱負水平的學生,追求的學習目標也低,其學習動機也一定是微弱的。
學生在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如果能及時得到反饋,即讓他們及時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能明顯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現以布克和諾凡爾的實驗材料為例,說明反饋對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其實驗過程是:把124名大學生被試分為甲乙兩組,要求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正確的做同樣的練習(減法、乘法、寫字母a,找課文中的外國字),連續實驗75次,每次30秒鐘。在前50次練習中,對甲組還采取這樣三項措施:(1)知道每次實驗的得分;(2)不斷予以鼓勵,督促他們努力的做;(3)對發生的差錯加以分析。對于乙組則不采取上述措施。在兩組被試各練習50次后,把兩組的實驗措施加以對換,即對乙組采取上述三項措施,而對甲組予以取消。實驗結果,在前50次練習中,甲組的成績高于乙組;而在后25次練習中,則乙組成績高于甲組。由此可見,學校教師應當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提出一定的學習要求;應對他們設置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引導他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要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進步,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為此,教師適當的進行課堂提問、作業批改,以及測驗和考試等乃是必要的,但這些反饋方式,特別是測驗和考試,應當加以限制和合理安排,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二、表揚與批評
在學習活動中,對成績好的學生,教師不僅要使他們知道自己的成功,還要表揚、獎勵他們,以引起愉快的情緒,勉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對成績差的學生,教師不僅要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失敗,還要批評、懲罰他們,以引起苦悶的情緒,督促他們重新努力學習。總的來說,無論表揚或批評,對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都是有好處的。但研究表明,一次批評和一次表揚,對加強學習動機同樣有效,而繼續使用批評和表揚,則前者的效果不如后者。關于這一點,國外有許多心理學實驗的結果給予了證明。赫爾洛克把106名四、六年級數學程度相同的被試分為4個等組,在四種不同的誘因情況下進行加法練習。第一組為表揚組,對成績好的加以表揚,對差的不加批評;第二組為批評組,對成績差的加以批評,對好的不加表揚;第三組為忽視組,不論其成績好壞,既不表揚,也不批評,但把他們的教室安排在上述兩組教室的旁邊,讓他們間接地感受到表揚和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把他們安排在與以上三組完全隔絕的地方,不讓他們知道該三組的任何情況。實驗結果:一、二成績都有顯著進步,大約提高35—40%;第三組學生也有些進步,但只有一、二組成績的一半。實驗繼續進行下去,第一組的成績提高到79%;二、三小組的成績反而有所下降;第四組的學生平平常常,只有一些小的進步。
根據上面的分析,在學校中運用表揚與批評時,應當考慮幾個方面:
無論表揚或批評都不能濫用,都必須持事實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否則,就會使二者對學習活動產生負作用。
要多用表揚,少用批評,特別是對于那些“差生”,更要善于發現其閃光點,抓住其點滴進步予以表揚。
表揚與批評都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如男生易受批評的影響,女生則易受表揚的影響;成績差的學生對表揚的反應積極,對成績好的學生則嚴格要求,不宜多表揚;對傲氣十足者要批評多于表揚,而對膽小自卑的學生則要表揚多于批評,等等。
總之,表揚與批評的運用是一種藝術,必須機智靈活、恰到好處,方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期望與評價
期望亦稱期待,它是人們主觀上的成功概率,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某種預期性認知。期望與在主觀上希望發生某一事件,而在主觀上又確實預想到其結果會帶來滿足和情緒上的好感相聯系。托爾曼強調期望與對行為的理解有關,認為學習就是期待的確定,就是理解手段與目的之間的意義關系。在學校中,期望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這兩種期望都對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在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協調學生的期望,應使那些因成功而期望過高的優秀生適當 期望值;使那些因失敗而期望過低(甚至沒有什么期望)的差生,適當提高期望值。期望總是太高,難免達不到,達不到就會情緒低落,失去信心;期望總是太低,會促使學生逃避學習。這兩種情況都會削弱學習動機,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必須向學生指出在學習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這樣就可促使學生發展恰當的期望。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可以在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及其結果的評價上反映出來。評價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前面所說的表揚與批評實質上就是兩種評價形式。期望因素往往容易在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中表現出來。這種含有期望因素的評語能鼓勵學生產生再接再厲、積極向上的力量,對加強學習動機具有積極作用。下面的一則心理實驗材料便足以說明這一點。
美國心理學家佩奇曾對74個班的中學生、共兩千多人作了一項大規模的實驗。他把每班學生都分成三組,給以不同的評價。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并轉化和維持,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爾后,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多表揚好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市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