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 要 《中華民國憲法》是在抗戰勝利后,中國憲法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的背景下,國民黨政府全面發動內戰,不顧其他黨派的政治意愿,獨自制定的一部憲法。制定背景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身上帶有深刻的歷史痕跡。它從社會形態到外部環境再到基本內容上均表現不同以往的特點。故在本文中,筆者將從該部憲法的制定背景出發,概括描述對它的爭議,詳細分析國內外環境對它誕生的影響和它身上與生俱來的歷史特點。
關鍵詞 民國憲法 立法特征 歷史特點
一、《中華民國憲法》概述
《中華民國憲法》是由國民黨在《五五憲草》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抗戰勝利以后,中國政局出現短暫“春天”,這一時期,《雙十協定》簽訂、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政協關于憲草問題的決議》通過、憲法審議委員會組成,為民主建國和憲法的制定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基礎。
按照上述政協決議,只有經過憲草審議委員會修正后的憲法草案,才能提交國民大會討論。但是蔣介石卻在國大開幕前,突然指令王寵惠、昊經熊、雷震等對憲草條文加以修改,提出五項修改憲法的原則,然后交給代表們審議,對外仍稱《政協會議對五五憲草修正草案》。1946年11月15日,國民黨召開所謂“國民大會”,在沒有共產黨和其他主要黨派以及愛國民主人士的參與下,由國民政府向“國民大會”提交該草案并于12月25日獲得通過,史稱“1946年憲法”。1947年1月1日,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同年12月25日施行。
二、《中華民國憲法》的內容
《中華民國憲法》分總綱、國民大會、總統、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地方制度、選舉罷免創制復議、基本國策、憲法之施行、修改,共14章175條。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國體的規定
按照憲法總綱的第一條的規定,我們知道中華民國是在“三民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十分重視和強調民族、民權、民生的地位,力求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
(二)關于人民權利義務的規定
《中華民國憲法》在對國民權利義務的規定上,取了憲法保障主義的原則, 對人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詳加規定。包括平等權、人身、居住、遷徙、言論、講學、著作、出版、通訊、信仰、集會、結社等政治自由權和生產、生存、工作、訴訟、選舉、罷免、創制、復決、考服公職等政治權利以及服兵役、依法納稅、接受國民教育等社會或政治義務。
(三)關于中華民國政體的規定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中華民國中央采用五院制政府。其形式上采用的是責任內閣制,但實際上確立的則是一種既非總統制,又非內閣責任制的中央政體,有人稱為“英美混合制”或“修正的總統制”。《中華民國憲法》還規定了總統、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的具體組成方式、職權范圍等內容。
(四)關于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的規定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中央與地方依照均權主義劃分權限,對中央與地方各自的權限范圍作了明確的列舉規定。除列舉的事項外,還補充規定了未列舉事項發生時,按事項的主要性質來決定由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解決,當對解決權限有爭議時, 由立法院解決之。
三、《中華民國憲法》的特點分析
(一)制定過程的特點
1、制定時間的倉促性。1946 年12 月25 日, 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國民大會通過了這部由張君勱起草, 經王寵惠、吳經熊等人修改的《中華民國憲法》。這部關乎國家政權和人民利益的憲法整個修改制定過程,不過短短11個月,可謂倉促而就。
2、通過主體的單一性。在進行關于修改《五五憲法》的討論時,國民黨和共產黨等其他黨派以及民主愛國人士確實參與其中。但是中共負責代表因故未能出席,而由雷震秘書長整理的條文更多不忠實,甚至任意增減。由此可見,共產黨等其他黨派及民主人士被完全排除在外,不可不謂制定主體單一。
3、審議通過主體的不合法性。通過查閱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共產黨控制的地區的人口數量幾乎占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其他黨派也有自己的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他們不能或者沒有參與制憲大會,足以說明所謂的“國民大會”根本不具有民主性質和代表能力。不僅僅是違背《五五憲法》規定的,從全世界憲政發展的歷史來看,也是不合理的。
(二)內容的特點
1、憲法規定的基本內容在形式上具有民主性,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中華民國憲法》分總綱、國民大會、總統、行政、司法、立法、考試、監察等,涉及政治生活的多方面內容,在形式上具有反對專制的進步意義,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
2、在中央政權組織形式上,采用總統制與責任內閣制的綜合的混合體制。中華民國中央采用五院制政府。其形式上采用的是責任內閣制,但實際上確立的則是一種既非總統制,又非內閣責任制的中央政體,有人稱為“英美混合制”或“修正的總統制”。
3、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實行單一制下的地方分權制和省縣自治制度。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中央與地方依照均權主義劃分權限,對中央與地方各自的權限范圍作了明確的列舉規定。如由中央立法并執行的13 項職權,由地方執行的17 項職權。除以上這些列舉的事項外,還補充規定了未列舉事項發生時,解決爭議的程序和途徑。
參考文獻:
[1]楊帆,魏建國.1946:憲政的幻滅[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2]鄭大華.張君勱與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