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怡
摘 要 本文采用2000—2011年高技術產業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企業R&D投入、技術引進、科技活動人員與自主創新存在的關系,并得出相關結論,科技人才和自主R&D的投入有助于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高技術產業 自主創新 R&D投入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自主創新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成為各國企業在知識經濟大潮中生存的必然選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的60%~80%是科技進步推動的,其中高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已達30%~40%。我國的高技術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實現了技術水平的跨越式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大中型企業實證分析,來探討企業R&D投入、技術引進、科技活動人員與企業自主創新存在的關系。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方面做過深入研究。總的來說存在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高技術企業技術引進沒有對企業創新能力有顯著影響,但是R&D投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張倩肖(2007)研究發現,技術引進、購買國內技術等R&D溢出沒有對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的作用。周雄(2010)指出技術引進已不能起到推動出口貿易增長的作用,在中部地區,技術引進抑制出口貿易。
第二種觀點認為,技術引進、自主R&D投入等因素對自主創新都具有積極作用。萬曉寧(2009)利用協整檢驗和Grange因果關系檢驗法發現,技術引進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Jacques Mairesse和Pierre Mohnen(2004)對企業的R&D投入、預期創新、平均創新水平進行分析表明,企業R&D投入與企業所有可測的創新產出之間存在正相關。
第三種觀點認為,技術引進對自主創新存在雙重效應。張小蒂等(2008)通過研究發現中國高技術產業內資企業技術引進存在著顯著的雙重效應,即內資企業技術引進費用與其新產品銷售收入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其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實證
本文使用有效發明專利數Y1作為被解釋變量,L表示科技活動人員,K1表示R&D內部支出費用,K2表示技術引進支出費用,t表示時間。數據來源:《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構建模型:Yi=f(L,K1,K2),i=1
本文采用了對數模型進行回歸。對(1)式進行對數處理后,建立如下具體模型:lnY1t=C1+%Z1*lnLt+%Z2*lnK1t+%Z3*lnK2t+%et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2=0.98,T檢驗和F檢驗通過,R&D活動人員變動1%,引起有效發明專利變動0.938%,R&D內部支出費用變動1%,引起有效發明專利變動0.947%。說明R&D活動人員與R&D內部支出費用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具有積極作用。
四、結果分析
模型(1)計量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R&D投入有助于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而技術引進對其促進作用則不明顯。本文認為主要原因是有幾下幾點:
第一,高技術產業在技術引進過程,缺少高水平科技活動人員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第二,因為技術引進的過程中,陷入依賴國外技術的被動局面,沒有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的動力,背離了技術引進的初衷。
因此對高新技術產業來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重視科技人才和自主R&D的投入。
參考文獻:
[1]KangJ.Theknowledgeadvantage:Tracingandtestingtheimpactofknowledgecharacteristicsandrelationshiptiesonprojectperformance[D].UMIAAT3081178Ph.D.desertation,2003.
[2]張倩肖,馮根福.三種R&D溢出與本地企業技術創新--基于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經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11):64-72.
[3]周雄.高技術產業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對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北方經濟,2010(19):77-79.
[4]萬曉寧.中國技術引進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關系的實證研究[J].價值工程,2009(08):60-63.
[5]JacquesMairesse,PierreMohnen.TheImportanceofR&DforInnovation:AReassessmentUsingFrenchSurveyData[J].The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4(03):183-197.
[6]張小蒂,王中興.中國R&D投入與高技術產業研發產出的相關性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8(03):5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