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琴
摘 要: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師要培養學生成才,培養有創新性的人才。
關鍵詞:教育;成長;創新;好奇心
要客觀地認識教育、看待教育,科學地向教育提要求,就必須回答這個根本問題: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
一、成人成才,是教育的使命
在成人和成才的問題,教育的天平自然要向成人傾斜。他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人才。人,首先要作為一個人而存在,其次人把自己當作一種才運用。一旦把人視為資源,確立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信念,人就不可避免地被物化,人的價值就蕩然無存了。
當前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功利主義和應試教育。功利是內容,應試是形式,教育追求功利,教育本身就成了人追求功利的手段,人也就自動淪為追求功利的工具。這種功利是通過考試、升學來實現的。把考試升學的結果當作功利的具體的價值呈現形式加以接受,從而使教育百病叢生,流弊不輟。
教育只為考試、升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無視人的自然天賦,不承認人、自然之差異,不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不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只把學生當成應付考試、實現升學的機器。這個弊端人人都看見、人人都痛恨,但誰都沒能邁出改變的步伐。
二、改革教育,教育者要先行
我們改變不了價值觀,至少可以改變教育方式,探索教學方法,通過全新的教育實踐重塑社會的價值觀。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使命首在成全人。教育者必須認識到:受教育者人格是平等的,但人是有差異的;就全社會而言,做人的原則要求一致,但人才是有層次的;人在總體上分為平凡的絕大多數和杰出的極少數。
教育者的困難在于: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都想把他培養成精英。家長把自己的愿望,不僅交付給孩子承載,而且強加給學校,造成了事與愿違的后果: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迫使學校提出千篇一律的要求,扼殺了個人的特長,最后造就了一大批模式化的所謂人才。
三、創新人才一定要用創新的方法培養出來
創新需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一定是自創——自主創新,而不是被人驅迫著創造(可以被問題驅動)。但中國教育一直做著禁錮、壓抑的事兒,走在與創新相反的路上。
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再到八股取士,最后是文字獄,一直都是如此。世道變了,但教育的使命沒變。或許,這只是一種傳統:教育一直充當著意識形態的工具,擔負著教化(也是奴化)功能,而根本不著眼于成就獨立的人格。
改應試教育為創新教育,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法,以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為著眼點。家長要放棄功利主義價值觀,著眼于人的成長,讓孩子多參與一些人的活動,少做一些成才的訓練。社會更應該從成就人,而不是打造才的角度,給教育一個寬松的環境,使其成為適合每一個人成長的土壤。
四、正有價值的教育,應該放在思維而非知識上
我堅持認為:知識是不用教的,知識從經歷中來,從實用中取。有廣告語云:知識創造財富。這錯了,知識并不能創造財富,創造財富是知識的運用。運用知識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本身。凡知識的教學,都是令人生厭的。而智慧的對話,總能引人入勝。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一貫主張并要求學生:思考著學習。一切的教,實質性的意義就是給學提供示范。
五、教育要保護人的好奇心
人的好奇心獲得滿足,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好奇心成為人走上學習之路的自然向導。人只要愿意學、樂學,堅持著學,必然學有所成。嚴格來講,凡人才都是自己學出來的。經過嚴格考試訓練出來的清華、北大學生,又有多少成為杰出人才了?又有多少成了錢老所期待的大師?
所謂興趣,說到底,就是好奇心的滿足,就是快樂學習,能從學習中體驗到快樂。現在的學校教育,普遍給人以苦感,變成了一件人人不愿、人人又都得去經歷的受苦受難的事,就憑這樣一種極端矛盾的心態,教育的處境能不艱難?
教育要讓學生從學習中體驗到快樂,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手段。從學習中體驗不到樂趣,對學習就不會有興趣,就會厭學、逃學,就會拒學習于千里之外。
六、人生層面的競爭,沒有成敗,只有不同
競爭的結果只是各得其所、各償所愿罷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就會把人逼上絕境,就會犧牲人的幸福,而僅僅把人視作參與競爭的工具和手段。
考試、升學、選拔,必不可少,但不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甚至看作唯一的價值,因為追求一個好的考試結果而走一條極端的道路。
從教學評價的角度,不以升學率論成敗,不把升學率當作評價學校教育教學的唯一指標,才能讓教育真正回歸人的教育,而不是把人當作工具來打造。
學校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天才,但要成為適宜天才生長的土壤。教師、家長、社會都應該做這樣的泥土,把教育推向依循人性、科學發展的道路。
教育需要社會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社會對學校提出怎樣的要求,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滿足類似的要求。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教育價值觀。
我對教育只抱有最后一個希望:人人通過教育,能夠成為一個創造快樂,享受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