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波
摘 要:教師要通過一些嘗試,優化語文教學。
關鍵詞:學生;語文教學;優化
小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沖擊著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一些舊觀念,也對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提出了挑戰。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以學論教”,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新課程以創新的思路和方式,沖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束縛,樹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面對新的課程理念,作為教改第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適應新角色呢?這是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嘗試,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領會課改理念
認真鉆研新課改標準,領會課改理念,并靈活、科學、有效地滲透在教學實踐中。要達到目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知識、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位的基本能力。這對教師要求很高,所以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而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只要這樣才能駕馭當今新型學生,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引導學生貼近生活
生活實踐是靈感的來源,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有所感悟,寫出的文章才能動人、深刻,離開生活實踐的思想是蒼白的、空洞的,所以,必須引導學生貼近生活。一方面,努力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借助國內外發生的事情,以及電視、報紙中的一些新聞,使之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注重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努力挖掘生活的內涵,通過發現、感悟,為自己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同時,結合閱讀教學能力使學生把作家感悟生活的真諦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從中揣摩,學會一些感悟生活的方法,以此培養學生觀察、體驗、感悟生活的興趣,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圖文并茂,內涵豐富,一篇篇文章都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畫是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好素材。因此,要求教師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例如,學習《窮人》一課時,桑娜撫養西蒙的兩個孩子,我讓學生設想:十年或二十年后將會怎樣?學生的想象力極其豐富,有的學生想到幾年后,孩子都死了,揭示了社會的黑暗;也有的同學想到:在桑娜的撫養和培育下,孩子都長大成人,給桑娜以回報;還有的學生想到,為了西蒙的兩個孩子,桑娜舍棄了自己的孩子,或賣或死,有力地批判了沙皇統治的黑暗,贊揚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質等。通過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在發展語言中發展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鼓勵學生樂于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何創設一些與課本內容有關的疑點,創設問題的情境,讓低年級的學生樂于探究呢?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畫家”一般指的是人,而課文中的“畫家”指的是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些動物為什么會當“畫家”,它們是怎樣畫的?一系列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驚奇,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設疑生趣,創設懸念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使整個教學過程納入變有疑為無疑的解疑軌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自己想學。
五、設計開放性作業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但在具有獨立性的同時,創造者還應具有合作精神。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局限于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營養。如,學了《院子里的悄悄話》一課后,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進一步了解車輪的三個作用;學了《火燒云》一課后,讓學生利用傍晚時間觀察火燒云的變化,并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一篇觀察日記;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自從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以來,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往往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受年齡、知識、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響,有時難以突破這些問題。傳統教學中,對這些重點、難點內容,常常花了很多時間、精力,還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今,在教學中,把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利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信息,更準確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例如,《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其教學的難點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語言進行描述的話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為此,我們可以制作課件,將蝙蝠(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原理直觀地再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總而言之,一名好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心目中的“英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認識到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于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的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理念,而且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實踐,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構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