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霞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最常采用的教學手段及形式,是師生間雙邊交流與溝通的最佳方式。而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進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務必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確保能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設置一些有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在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掌握相關知識,并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課堂提問是師生間交流溝通的有效形式,通過提問,學生的思維能緊緊圍繞教學展開,而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對教學進行調整,以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問題的針對性要強
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中,教師必須注重問題應有很強的針對性,切實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緊扣重難點。這樣的提問,方能充分達到引導點撥的作用,讓學生積極思考并解決。針對性強的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并掌握教學的重難點,從而順利落實教學任務。否則,只會是浪費時間,導致整個語文教學不得要領。
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關于文末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的理解,是正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簡單理解為“清閑的人”,顯然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提問:閑人其實很多,為什么作者卻覺得如自己一樣的“閑人”很少呢?作者又是怎樣的一個“閑人”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便會積極探索,從而結合蘇軾當時的具體遭遇來理解到他雖然遭到貶謫,但是仍然有著閑適樂觀的心態,“閑人”一詞充分體現了他樂觀曠達的胸襟。這樣,通過針對性很強的這一問題,就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問題的啟發性要強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基本都是被動地學習知識,聽老師講解,然后記好相關筆記。這樣的方式,讓原本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設計一些啟發性很強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充分發散思維,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課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桃源這個美好的、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向往,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主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虛構出這樣一個桃花源?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可以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從而也更能理解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此外,課文也有作者消極避世的一面,教師也可以通過“如果大家都有陶淵明這樣的思想,社會會是什么樣的?”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積極討論,明確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這類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讓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問題的層次性要強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層次深入地掌握課文內容。毫無層次性,雜亂無章的提問不僅不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反而會擾亂學生的思維,使整個課堂教學過于混亂。因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逐層深入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思維清晰地進行課文學習。
如,教學《故鄉》一文,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課堂問題:(1)現在的故鄉和記憶中的故鄉有何區別?(2)文章開頭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3)文章通過記憶中的閏土和現在的閏土的巨大變化表現了什么?(4)文中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5)如何理解“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這樣,隨著問題的層層深入,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最終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還應積極把握這門藝術,注重提問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從而才能有效突出提問的藝術,切實通過有效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謝述權.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的探索[J].教書育人,2012(16).
[2]何俊英.提問: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
[3]韓亞亞.淺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考試周刊,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