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教學語言妙不可言,它如一股涓涓細流,悄悄地流淌過學生的心田。教師要想講好課,必須講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教學語言需要獨有的風韻格調,做到語言要規范、語言要巧妙、語言要自然、語言要精練。
關鍵詞:教師;課堂語言;語言藝術
一首優美的樂曲,會讓你身心愉悅;一盆鮮花,會讓你的房間亮麗不少;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會讓你依依不舍;石縫中的小草能給你奮發向上的力量……美滋潤著人們的心靈,給人以愉快的享受。人們熱愛美,尋找美,追求美……
語言是一門藝術,它隨時都在向人們綻放它的光芒,展現它的美,教師正是和這種藝術天天打交道的語言工作者,是不斷探索這種藝術奧秘的教育工作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優秀教師的語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學過程更加趨于科學,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一、導入語要“巧妙”
課堂導入語的“巧妙”,是指形式和語言的奇特和標新立異。如果你著裝漂亮,必定會吸引過往路人的注意。同樣,作為教師,如果能使自己授課前的導入語新穎、奇特,那么必定會吸引學生的注意,能在剎那間擒住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課間十分鐘是學生的“黃金時間”,在這十分鐘里,他們盡情玩耍、嬉鬧。上課鈴聲一響,學生都陸續走進教室,平時成績比較好、自制力比較強的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學生還沉浸于剛才的玩耍嬉鬧中,如果用一種陳舊的課堂導入語:“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些自制力弱的學生,根本沒聽進去,當他們安靜下來時,教師上到哪兒都不知曉。這是影響學生聽課效率,造成學生的思維與教學環節上的脫節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
如今在電視、網絡的影響下,知識面不斷拓寬,那些理性、陳腐的陳述,逐漸被他們淘汰,他們需要的是那些新穎、奇特、標新立異、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導入語。
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我事先準備了兩個鐵球,在導入這堂課時,我是這樣開始的:“你們瞧,老師帶來了兩個鐵球,這節課,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頓時,39雙眼睛同時射向了講臺,靜候實驗的開始。
又如,在教學《月光曲》這課時,我的導入語非常簡單:“同學們,你們安靜下來聽——”隨之,便播放貝多芬的《月關曲》片段,學生頓時進入了課文意境。
由此可見,導入語的“巧妙”不僅能有效地體現教師課堂用語的藝術性,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示語要精煉
提示語就好似指南針,在迷茫時為你指引方向;提示語又好似一座燈塔,為你指點航行的方向;提示語又好比一縷陽光,使你前行的道路充滿芬芳。
如,《白楊》這篇課文,表面上是贊美白楊的高大,實際上是贊美邊疆戰士無私、默默奉獻的精神。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當學生對白楊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體會之后,我這樣提示:“課文僅僅是為了贊美白楊的高大嗎?”經過這樣小小的提示,學生頓時領悟了課文是借白楊來贊美祖國邊疆戰士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因而也就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教師如果在備課時,細致、巧妙地設置提示語,不僅能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整個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束語要設疑
結束語要有“懸念”,引發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有一位年長的教師,他曾對我說過這樣一段話:一位好教師,他能夠做到在上完一堂課之后,他的學生仍沉浸在他剛才創設的情景之中……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們手中的教材是經過專家精心篩選、編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內涵,非常值得學生去細細品味。作為語文教師,在授課時,不要忽視下課的那幾分鐘,要設置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思索和回味的結束語,讓學生帶著滿腔的熱情,在課后繼續進行探究。
如,在教《三個兒子》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句結束語:“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么說是一個兒子呢?”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深入思考……
當然,結束語除“設疑”外,還要“精煉”。所謂“精煉”就是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簡意賅之效。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的課堂語言猶如一場無聲春雨,滋潤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課堂教學行動策略.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05.
(作者單位 江西省廣豐縣五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