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摘 要:在諸多中學英語教學的評估方式中,造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堂評估形式,能夠為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提供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評估形式
在中學英語常規教學中,評估教學的方式很多,許多英語教師都喜歡利用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試這樣的形式來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然而這樣的評估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努力程度和存在的問題。相反,課堂評估不僅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看重和關注學習過程。通過對學習過程的觀察,可以幫助教師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其中造句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堂評估形式,但它常常被教師遺忘、忽視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造句就是對語言的一種創造性運用
簡單地說,造句就是把詞組織成句子,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我們學習語言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交流和運用嘛,而造句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運用方式。
1.造句的目的
作為一種形成性檢測手段,造句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也能反映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為教師調整教學方式、進度等提供反饋。在造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每單元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重要詞組和典型的句型(句子結構)。
2.造句的形式
造句的形式有筆頭和口頭兩種。通過筆頭造句,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相關詞匯、詞組和句型(句子結構)的掌握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做大量的口頭造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當然,口頭造句能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其他學生的聽力理解。這兩種形式都能達到思想表達和語言交流的目的。
3.造句的創造性
我們知道,在造句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創設一定的語境或情景,然后通過選擇適當的詞匯和恰當的句子結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造句的結果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結果。可以說,造句具有一定的原創性,是學生對語言的一種再生產過程。
二、造句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造句,作為一種有效的課堂評估形式,對課堂教學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幫助教師和學生有效監控課堂教學和課堂學習過程。它比起考試(測驗)等常規性評估手段更方便、更經濟。就學生來說,造句“使學習過程成為可視之物,使學生清楚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有助于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觀念和錯誤假設”,從而更好地監控自己的學習。
1.有利于學生對所學詞匯、詞組和句型(句子結構)的鞏固、運用
有句口頭禪說得好:“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這就是說,英語篇章的學習離不開詞匯的學習和積累,英語詞匯的教學應該在句子中進行。從本質上講,造句就是學生對所學詞匯、詞組和句型(句子結構)的運用。教學中設計造句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去運用剛學或已學的詞匯、詞組和句型(句子結構)。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高中英語書面表達具有綜合性強、難度大等特點,它實質上就是一項組詞成句、連句成段、接段成篇的系統工程。我們都知道,句子是表達一個較完整意義的基本單位,所以遣詞造句的能力在英語寫作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書面表達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抓好造句練習。句子質量是文章質量的基礎,只有在造好句子的基礎上,才能更多地去考慮句與句的銜接問題。當然,在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寫作實踐中盡量避免造句中的語病現象,最終造出正確、完整和連貫的句子。
3.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語言思維能力
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活動中或者需要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情景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進而達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作為學習的過程,造句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它要求學生對已有信息進行全新的組合,用英語來表達新思想,形成新的創意,進行新的意義交流。造句本身體現了一個人的思維想象性和語言的創造性。
三、造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造句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
由于學生對考試固有的敵對情緒,對課堂評估也會產生偏見,認為課堂評估沒用。因此,在造句開始階段學生會不配合,挫傷教師的積極性。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對學生講清楚造句的目的、形式和作用,提高學生對造句的認識,贏得學生的積極配合。隨著造句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會逐漸領悟造句給他們的英語學習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對造句的參與程度也會因此提高。
2.造句活動需要正規化和長期化
教師應當將造句活動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之中,且要長期開展,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造句的興趣就會逐漸消失。
3.造句活動應多樣化
在形式上,口頭和筆頭造句可相互交替使用,個人獨立造句和同伴互助造句也可以交替進行。
4.造句不能停留在仿造上,要追求創造
造句不只是仿造,不能只替換原有句子中的成分,更應帶有一定的原創性,不然造句就成了簡單的語言模仿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由重復語言轉變到創造性使用語言上來,鼓勵學生將熟悉的詞匯、詞組和句型(句子結構)用新的方式重新組合,為他們靈活運用語言提供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