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宇
摘 要:試圖闡述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去分析教與學的師生雙邊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教師的主導性,合理運用教育教學原則,采用探究性教學,結合校本研究來完成教學,以此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主導性;主體性;探究;教學原則;校本研究
新的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構建和諧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雙方共同發展,要改變傳統被動性和依賴性的學習狀態,提倡主動學習、獨立學習,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以生為本突顯教師的主導性
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和諧的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發言演示過程中教師不斷點評,補充來解決本課的重點。對積極踴躍發言的同學,教師應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加分,創設寬松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思辨感悟中完善,力求讓學生的心靈濺起火花釋放學生的靈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課堂成為提高素質的搖籃,讓學生從課堂起步,成為快樂學習、愉快創新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地實踐自主摸索、自主嘗試、自主地感悟、自主體驗、自主構建,真正體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尊重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啟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的,要充分尊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創新教育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確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重視人的自我塑造和構建的內在需求,發揮學習主體在認知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構建學生豐富和全面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學生主動參與自身發展,以達到他們身心充分、自由發展的開始。
三、合理運用教學原則突出直觀性
在教學中直觀教具可分兩種,一種是實物教學,二是實物模擬形象,包括圖片、圖表、掛圖、模型、幻燈片等。因此,教師要通過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去把握事物的特征,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使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生動形象的言語講解能夠引起學生的想象,幫助理解抽象的知識,把感性經驗與所學教材結合起來,從而起到直觀教學的目的。
四、適時指導學習的探究性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自身經歷活動體現在教學中,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出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如何著手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體現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突出教師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它取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額課堂教學,建立了師生合作關系,課堂上更新了教學目標,同時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活力,達到了師生交融,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開放了”“過程開放了”“時間開放了”,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五、結合實際教學突出校本研究的重要性
校本研究在實際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種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具有探究性、教育性,可根據各種學科特點制訂不同的研究方法,增強其專業性,并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質量和研究能力。在一所學校中總會有一些學習困難或行為偏差的個別學生,采用常規的教育教學方式往往難奏效,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全面深入研究,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綜合測驗法、訪談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等多種方法,最終能取得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同一個活動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體,“教”離不開“學”,“學”也離不開“教”。建立一個“和諧”“生態”“綠色”的學習環境,因此,只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的效率,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真正突出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雙邊關系。
參考文獻:
徐生峰.創新體育教學形式,提高體育教學成效[J].現代教育探索,2009(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