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
摘 要:教育學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課堂教學作為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師生間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感效應;情感交流;情感;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就開展師生活動和探索情感交流方面談幾點膚淺的體會。
一、依靠情感的參與完成知識輸入和同化過程
情感交流有加大心理傾向影響認識的作用,“愛屋及烏”說的就是人在心理上的情感效應。對于小學生來說,情感效應尤為明顯。他們有時會想,哪位老師關心我,我就喜歡上他的課。因此,在小學教學中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我將自己融入學生之中,與他們一起勞動,一起游戲,一起談心,做學生的知心人,在活動中建立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使師生感情得到升華。因為情感的參與產生了“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的效果,通過心理感應,學生及時反饋,教師及時調整,課堂師生配合默契,達到知識輸入、同化的效果。
情感的參與還表現在教師靈活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上。在引入新課時,應用激趣方法,設置懸念的方法,均能使學生輕松地接受知識。例如,我在上第十一冊《圓的周長》一課,頭天布置學生回家制作幾個大小不等的圓,量好它的直徑和周長,第二天上課引入時說:“老師有個特異功能,只要你告訴老師你制的圓的直徑,老師就能說出你制的圓的周長的長度是多少。”學生個個爭著報直徑,想難倒教師,可沒能難倒,抓住學生探求知識奧秘的積極性的時機,順利地進行教學。
二、依靠情感的調控完成知識的傳授過程
小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時間很短,上課時學習分心、疲勞煩躁、厭學等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注意把握雙邊活動,注意情感調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數學課中爭做難不倒的“數學大王”,在計算的準確和速度上富有競爭性的“奪紅旗”等,時刻激勵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依靠情感的鼓勵完成知識的儲備和遷徙過程
知識從輸入到儲存、遷移,需要一個過程,既有時間的積累,更有毅力的考驗,不能半途而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暗示、鼓勵學生,敢于戰勝困難,敢于創新,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良好效果。
作文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造成學生的種種心理障礙,如記憶型心理障礙、挫折感心理狀態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鼓勵他大膽地寫,不苛求詞詞句句都用得準確,引導他們寫自己的生活,發現一處閃光點,一個小小的進步,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體味到成功的喜悅。這正是所謂的“期待效應”。
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教師平時應注意情感交流,當教師真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時,學生也會“以李報之”,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楊柳莊鎮塘草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