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羅布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學校人才培養、教書育人的首要工作。對于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要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氛圍,引導他們從心理和生理方面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一線教師的角度,從學校氛圍角度對中學德育工作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德育;方法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由于中小學校面對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逐漸形成的階段,德育工作尤為重要。“要學會做事,首先必須學會做人。”那么如何有效地做好新時期的中小學德育工作呢?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上下一心,齊抓共管
我們知道,學校的政教處是專管班主任及相應班級而設立的部門。班主任是為建立、鞏固和發展班集體而設立的專職教師。學生思想品德、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教處和班主任工作的優劣,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其余部門的人員絕不能以此就可推卸育人的責任。人人有責任,有義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理直氣壯地對好的表揚,對不好的批評教育。特別是身為學校的領導應高度重視,不能只有教務科隨時看到領導的身影,而在政教處,班主任會上十天半月也見不到一面。這種只注重智育,忽視德育,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最終會導致教育的失敗。特別在德育工作面臨嚴峻考驗,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相對滑坡的情況下,堅持、加強抓好德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二、持之以恒,耐心細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位優秀的教師說得好:“不能奢望在學生的心田上撒幾粒種子,淌幾滴汗水,就能永遠收獲豐碩的果實,只有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堅持下去才行。”育人要持之以恒,特別是對差生的轉化工作,更應如此。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的做法是不行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本著“誨人不倦”的精神,扎扎實實,一抓到底。因為,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無權把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拒之門外或推向社會。
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妄想以簡單粗暴的方法代替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自以為是可以轉變一個人的話,那只是自欺欺人。中小學生年紀尚小、閱歷短淺、經驗不足,不時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言行,這是在所難免的。如果班主任聽風就是雨,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或以罰款等手段輕率處理,這樣帶來的后果,表面可能會震住學生,并表示認錯,但實際口服心不服,且產生抵觸情緒,拉開了與教師的距離,并樹起了一道無形的墻壁。這時,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與教師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正確的態度是允許學生犯錯誤,又允許學生改正錯誤。同時要知道,改正錯誤不可急于求成,只有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才能使學生從心底里知錯、改錯而不再犯錯。
三、充分發揮和利用本人和他人的榜樣作用
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做學生的經師和人師。即不僅傳授知識,教會學生學習,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做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切不可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以真、善、美的時候,自己卻扮演了引誘的魔鬼。否則,說一千,道一萬,也無濟于事,甚至適得其反。教師的榜樣作用是任何最科學的德育方法也不能替代的。
少年兒童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因此,教育教學中,不僅要用革命領袖、英雄人物、中外科學家的動人事跡感染學生,還要樹立本班本校的學生作為某一方面的榜樣,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不要把榜樣看得非常嚴肅,完美無缺。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往往有更強的直觀性和可模仿性。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說的:“少年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誘導他們學習好榜樣,做一切好的行為,那么,他們身上所有的缺點就會沒有痛苦,沒有創傷,不覺得難受地消失了。”
四、構建三位一體的大德育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傳遞不斷加快,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不斷拓寬。有研究表明,現在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20%來自學校,30%來自家庭,50%來自社會。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德育必須走出過去的封閉性教育。學校要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關工委、社會教育委員會等渠道與家庭、社會取得聯系,以采取必要措施,創建一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調一致、形成合力的大德育環境,以進一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總之,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如果我們都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那么我們的德育工作就一定會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
[2]謝延平.德育新功能論[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2).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