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軍
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逐漸普及,信息技術教師陣容日益龐大,但在農村學校,由于學校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視度不夠,硬件條件差,信息技術教學工作阻力大,信息技術教師付出與收獲反差大等因素,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倦怠
隨著計算機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信息化進程,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為適應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我國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頒布了《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將信息技術列入全國中小學必修課程中,這對于我國提高公民特別是青少年信息素養,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需求的人才具有戰略意義。
10多年來,國家硬件投入逐年加大,信息技術開課率逐漸升高,信息技術教師陣容也隨之日益壯大,大部分學校都能看見信息技術教師的身影。談及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在常人眼里是一份美差,工作輕松,整天就是上上網,帶著學生玩玩游戲,不考試、不評比,沒有工作壓力。但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尤其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師,我卻并不這樣認為,大多數信息技術教師對自身的工作處境感到十分尷尬,對自己的專業發展非常迷茫,產生嚴重的職業倦怠感,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實如此,其成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一、“二線地位”——熱情付諸東流
為促進信息技術課程有效實施,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級電教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當前高考上線率、中考位次排名依然是一個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各級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各界評價一個學校優劣的第一標準。在這種大背景下,信息技術課作為一個非考科目,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大部分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大量消減信息技術課時數量。這樣一來,無形中給信息技術打上了“二線學科”的烙印,信息技術教師自然也排到了二線地位。隨之而來的公開課、示范課、先進評選、職稱晉升等等,只有靠邊站,無形中也就被邊緣化了,工作熱情也慢慢的降低了。
二、“無米之炊”——課堂教學何以奈何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要有效開設信息技術課,必須要有硬件為保障。就筆者所在地區而言,2005年啟動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初中以上的學校配備了以30臺為標準的計算機教室。但大部分初中學校的班額都在50人以上,面對30臺為標準的計算機教室,上機課基本上是2人一臺計算機,課堂教學不好組織,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信息技術教師非常無奈。
而且計算機的硬件升級跟不上,學生上課本來就是兩人甚至三人一臺計算機,如果再加上計算機運行速度慢,上課時常出故障,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久而久之,信息技術教師對上機課也慢慢產生了壓力,甚至心理障礙。
三、信息技術教材——“想說愛你不容易”
目前,信息技術教材的版本很多,就筆者所在地區使用的教程而言,始終把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理念貫穿其中;倡導學生在信息社會中進行有效交流與合作。這套教材的編寫雖然很好,但結合目前農村信息技術課教學實際也有很多不適宜的地方,表現為:
教材中的內容總比我們實際應用晚,而且教材是小學三年級起始版,但對于筆者所在區域,只有初中以上學校才具備開設信息技術課的條件,這樣教材與學生現有知識基礎無法同步和匹配。該套教材設計了大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任務和課下學習活動,這些活動的完成基本上要具備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前提條件,而農村中學的現狀是學生數量多,計算機數量少,搭配比例不均,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的教學活動,那么學生要按照教材完成學習任務是不可能的。如何解決好這個矛盾,又是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
四、“信息保姆”——我的主業是什么
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雖然身處二線地位,但其工作可以用“重要”“繁重”“身兼多職”來形容,在大多數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充當著“信息保姆”的角色,學校所有的計算機需要維護,學校網絡需要管理維護,網站需要設計和日常編輯審稿,大小活動需要攝影、攝像和后期制作,各種展板需要設計規劃,其他老師上示范課的課件需要幫忙制作,尤其是上級部門的各類電子報表、信息管理平臺多如牛毛,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用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備課和學習研究時間少之又少。致使信息技術教師沒有職業歸屬感,為自身專業發展方向感到迷茫,部分信息技術教師開始厭倦這門學科,還不如轉到其他學科單純、省心些。
固然,農村信息技術教師在當前階段的境況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已開始重視這些問題,國家對中小學教育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學校信息化建設迅速發展,以“國培計劃”為首的各級各類培訓越來越多,信息技術教師將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去充電。信息技術教師自身不能氣餒,而要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定位自己的工作職責,信息技術教師的明天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