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蕓
近年來小品的形式已被廣大觀眾所熟悉、喜愛,并成為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小品已是戲劇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現在的小品已經到了熾熱燃燒的程度。每年中央的春晚如果沒有小品,群眾就會覺得節目不精彩,是很大的缺憾,可以說每年的春晚,必須要有小品。各個演出團體也紛紛組織演出各種形式的小品,有喜劇、諷刺喜劇、荒誕劇,還有悲劇、正劇的各種形式。小品在舞臺上的出現,大大地緩解了戲劇舞臺的危機。
小品真正獨立門戶到小品熱,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據我探討,現談談對小品的粗淺認識。
一、什么是小品
小品的名稱大致起源于藝術學校和演藝團體。在美術界,一幅簡潔的、單純的小作品稱為小品。它本身沒有復雜的內涵,只反映事物的一個側面或現象,表現形式較單一。如國畫小品、版畫小品、油畫小品。在演藝界,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也稱為小品。小品最早是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一般由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大約在80年代初,由于春節聯歡晚會的媒介,小品作為獨立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來了。因它活潑、詼諧的表演形式備受觀眾的喜愛而一枝獨秀。
二、小品的特征
小品的特征就是小與品兩個字,理解好這兩個字就能很好地掌握運用小品、入門小品。
1.短小精悍,情節簡單。這是小品與其他藝術作品和藝術表現形式最基本的區別。小品屬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鍋大燴菜。古書中說:“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短篇小說、單口相聲、獨角戲、微型影視等都屬于“小”。那么小品就要牢牢地抓住這個“小”字。
一件小事、一個小矛盾沖突、一個規定情境、一兩件小道具、兩三個人物,把事件與人物的命運集中濃縮在“瞬間”,小品演出的時間一般規定在15分鐘之內,小品就是要小、短、精、簡。
2.幽默風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藝術。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夠的笑料,讓人在笑聲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品”字是很高尚的字,是贊揚、夸獎,它與褒是同義,如,品牌、品級、品格都是好的標志。品的含義很深,有無窮的審美空間。所以一個好的小品一定要突出這個“品”字。質量好的小品應是思想性既強,健康向上,藝術品位又是極高的。
“小”與“品”相結合,小是它的外在形式,品是小的內容靈魂,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小品的美學品格,才能成為上乘之作。
三、小品的結構
小品雖小,但也要有嚴密的結構和精心的設計。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此,小品結構仍需要有頭有尾、有發展與高潮。開頭要像風頭,發展像豬肚,高潮結尾要像豹尾。
影視蒙太奇幾分鐘的一段戲,都要有頭尾、發展與高潮。小品雖然是瞬間藝術,但這種結構的要求同樣是一致的。小品因受時間限制,不允許拖泥帶水慢慢鋪墊敘說,更不允許有序幕、尾聲。小品的開頭要盡快地開門見山,迅速進入發展階段,一環扣一環,把戲推向高潮顯出閃光點,結尾要收得快,給觀眾留下愉悅、震撼與無窮的回味。
我曾飾演過小品《學木工》里的一名鄉村教師,故事劇情是:一名木匠到農村去招收徒弟,當他聽到前來應聘的是鄉村老師后,大發雷霆不肯接收,并認為老師是嫌棄老師工資少而要學木工,準備出去賺外快。可當他聽到老師學木工,是因為心疼學生的課桌是用磚砌的課桌之后,大為感動,決定不收一分錢將學校的木匠活全包了。
此小品只有兩個人物:一個木匠、一個教師,一個簡單的道具一塊寫有“招徒弟”牌子,卻反映了一個教育問題。此小品震撼心靈、耐人尋味、感人之至。這個小品的演出只有10分鐘左右,真是高度的濃縮、集中,完全掌握了小品的特征結構,小而有品位。結構小品要“小中見大,小中見深”。
四、小品的語言
劇本結構好了,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小品的語言。語言的好壞是小品成敗的關鍵。
1.語言要根據劇本結構的風格體裁而定,是喜劇、諷刺喜劇、幽默喜劇、悲劇還是正劇,具有時代背景、地域等的特點。
以前照相叫的是“預備,一、二、三”按下快門。現在是“茄子”按下快門。以前與人打招呼是“您好”,現在打招呼是“嗨”,伸出倆手指。
方言小品的語言就更復雜,同一個內容說法各不一樣。為達到幽默的效果,故意反串的也有。相聲大師侯寶林說:“北方人說洗頭就是洗頭,上海人說洗頭是打頭,北方人說修面就是修面,上海人說修面是刮刮面孔。”總之,小品的語言選擇要量體裁衣。
2.小品的語言要吻合人物的性格,他(她)們的年齡、成長環境、生活習慣及人際交往等。
比如,我曾飾演過《網絡媽媽》中的陽陽,在每次與紅魔拼殺時,我的動作設計就像男孩子一樣,兇起來咬牙切齒,猛起來毫不畏懼,拼起來勇往直前,發出殺殺的聲音也是粗壯有力的,甚至到吼叫的地步。網絡媽媽幫我打敗紅魔后,我體現出一個十分講江湖義氣的勇士,“多謝勇士拔刀相助……你是大英雄……夠哥們……送勇士”等俠士語言,語言短促有力,節奏激昂上揚。陽陽由于沉溺網絡游戲中,游戲升了級,興奮地口中一直念念有詞,體現的目光滯呆,動作機械,連睡覺都念念不忘升級,到了著魔的地步。甚至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了,當紅魔刺殺,把媽媽逼得摔在地上時,還用俠士的那種粗獷語言說道:“把你的徒子徒孫叫出來,我要把他們殺個干干凈凈。”并使用了戲劇韻白,迷戀網絡游戲到了不能自拔的境地,天王老子都不怕,任何人都不認,只認得手中的一把劍。
這樣的語言既精煉又符合人物特征,還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3.小品的語言要精要美要動聽,要有品味,低級粗俗的語言應防止流入小品中。很多經典小品中逗哏捧哏的語言,可以說是千錘百煉的。像超生游擊隊等,既生動有趣又是心靈的撞擊。
北京校園戲劇《愛隨馨香到天涯》,它的語言既美又震撼人心。
劇情是這樣的:一位盲女孩每天在學琴的路上,總有一位熱心的青年牽著她的拐棍,把她送到學琴的地方。有一天,換了一位女孩來牽她。這位姑娘在落水時是那位青年救了她,而最終青年犧牲了。
盲女孩:(絕望的)他永遠也不會回來了——(俯下身,輕撫大地)啊,還是那淡淡的馨香,而這馨香卻永遠地融在了大地懷中,永遠也不再屬于我了,我只能——重回黑暗之中。
領路女孩:馨香!你是說那一種溫暖的、真摯的馨香嗎?看啊,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充滿了淡淡的馨香,充滿著暖暖的粉紅色,你看,這里找不到一絲黑暗,你看,到處都充滿著溫暖,充滿著真情!黑暗是無法擋住光明的。
盲女孩:是啊,黑暗又算得了什么呢?淡淡的馨香,那是友愛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它戰勝了黑暗,戰勝了死神,在我的心中,它是一道永恒的風景,一支不絕于耳的歌——
旁白:終于,晨曦中那略帶傷感的曙光,帶著淡淡的馨香,敲碎了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
這樣的對白字斟句酌,又動聽又有深邃的哲理,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觀眾是眼睛和耳朵的盛宴,會讓人久久難忘,精彩極了。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時提出文藝的“三性”,即“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指導,仍是我們要不懈努力的,要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文化系統音像發行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