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美術欣賞課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對于開啟學生思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存在欣賞內容單一,欣賞方式單一,常以教師講解賞析代替了學生欣賞,或者是學生泛賞代替了教師的評述。兩者都不能達到提高學生欣賞興趣、欣賞能力以及進行審美教育的目的。針對這些現狀,如何讓學生會欣賞,愛欣賞,我們不妨嘗試從這三方面入手。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找尋“美術欣賞”的源頭活水
1.利用多媒體,拓寬欣賞的渠道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已普遍運用于美術教學中,為學生理解美術、表現美術、創造美術、表現自我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和信心的途徑,從而使美術教學更為生動活潑。美術欣賞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美術欣賞方法;學會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開發出新的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教材更具生動性和形象性。例如,在欣賞蘇教版三年級《中國民間玩具》一課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到因特網上搜尋關于中國民間玩具的有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在網絡中學生既認識了江蘇的無錫泥人,也看到了具有濃厚藏域文化色彩的圖騰面具。
2.開展第二課堂,豐富欣賞的內容
現行的美術教材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不僅體現在學習時間向課外延伸,還體現在學習內容的延伸上。教師需要適當地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進行教學,注重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及人文精神。
二、兒童急走追黃蝶——追求“美術欣賞”的理想方式
1.提供多元化選擇
提供選擇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展示幾幅同一主題不同時期的作品,讓學生尋找繪畫技法的演變過程;也可以展示同一時期不同主題的作品,讓學生尋找內在的聯系。以美術欣賞課《走進民族文化村》為例,我讓學生在課前各自搜集有關我國各民族的工藝品。上課伊始,先讓學生按民族分類布置教室,把教室打扮得仿佛真正的民族文化村。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藝品仔細欣賞,也可以自由結對共同研究探討。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
2.充分利用各種感官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的約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的約25%。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記憶65%。因而不能把美術欣賞弄成一成不變的視覺活動,而要加強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的感受,從嗅覺、聽覺、觸覺等方面去建立立體體驗,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西班牙畫家米羅在學校學習時不大“循規蹈矩”。有一次老師讓他以“杯子、蘋果”為題完成一幅靜物寫生的作業,喜歡求異的米羅卻完全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而把畫畫成了“綺麗的黃昏”。于是,米羅被罰整整一周蒙著眼睛去上課,上課的內容是用手觸摸實物,再憑自己的記憶作畫……有意思的是,老師的這一“針對性”教學方法卻改變了米羅,大大地激發了他對形體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后來的日子里,米羅逐漸悟出了繪畫的真諦,成為一代畫壇巨匠。
3.帶著問題欣賞
問題意識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促使良好的個性發展,因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美術欣賞教學中重要的教學任務。
以《海底世界》一課為例,我先讓學生看一段關于海底世界的錄像,通過欣賞激發他們對海底生物的興趣,接著筆者和學生親切交談:“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什么地方呢?”大海是學生們最熱愛、最熟悉的事物,因此他們會爭先恐后地回答這一問題,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最后,一堂美術欣賞課就在回味和懸念中結束了。
4.提供交互式平臺
課堂是交互式的主平臺。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討論,在討論中欣賞,通過反復的賞與評,既能夠解決一些欣賞中的問題,又能夠增進學生間的合作??梢詮母泄俑惺艿降膶用骈_始,對作品的題材、主題、造型要素(色彩、線條、形狀、肌理)與形式等進行討論,進而討論作品的技法特色、作品中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間的關系。還可探討作品的風格,探討作品的內涵,即感情、觀念、思想等。
三、萬紫千紅總是春——珍視孩子“美術欣賞”的獨特體驗
1.獨立自主會欣賞
我們的美術欣賞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轉變立足點,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美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差異來源于美術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興趣、愛好、感情、習慣、能力、氣質、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無論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還是學識和經驗上都存在差異尤其是在美術欣賞中表現得更加突出。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原因。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線索,使感受力弱的學生看到看不見的東西,發現作品的價值,由此找到對作品進行評判的獨特感受。美術欣賞中必須尊重它,呵護它,使其成為學生個性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庇護所。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的個性差異中開展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2.激勵評價促欣賞
在評價中努力體現美術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目標,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和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同時,通過評價獲得準確的信息反饋,幫助美術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工作。在美術欣賞課中學生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和崇尚教師權威的心理,容易出現“鸚鵡學舌”式的語言,難以真正實現語言的功能表現、表達自己。教師要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感覺,允許他們意見不一,允許他們表達自己并時刻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一個較高級或一兩句簡單的鼓勵語太好了、再大膽、再想想,諸如此類的語言必然會增加學生的信心。同時,課堂上的激勵的辦法很多。如,分組式競賽、探討型的賞析、積分式評價等等。
綜上所述,“找尋源頭活水、追求理想方式、珍視獨特體驗”的欣賞教學嘗試,它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蘊含智慧;它看似簡單,但簡單中孕育深刻。讓我們在參與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打造出一片全新的景象。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