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中 王忠志
摘 要: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是指圖畫式思考能力和操作性思考能力,前者偏重于辨認靜止圖形形態的能力,后者則側重于移動或操作圖形與物件的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是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觀點作為“核心地理觀點”,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目前,國內外關于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并不多。國外為數不多的文章中涉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文章主要是關于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內涵的探討、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發展水平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性別差異研究等方面。在基于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思考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訓練;概念;應用;創設;梳理
一、加強散和聚的思維訓練
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說明思維活動始于疑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質疑,適時進行交流探討并釋疑,以達到發展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目的。散: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解決某一問題后能舉一反三,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培養發散性思維時,有必要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逆向思維,指的是與正向思維相互聯系但方向相反的思維過程。例如:講到地球的運動時,一些學生對公轉產生的意義理解不清楚,這時可以提出假設:如果黃赤交角變為0°、30°、70°時,會帶來哪些變化?從而解決了學生的思維瓶頸,活化了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通過發散型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聚:即聚合思維,指的是在發散性思維的基礎上,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共存的問題的根源,得出最優方案。
地理學科的地域性決定了教師要不斷變換思維的角度,轉換思維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二、利用經緯網,建立空間概念
經緯網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確定地表示任何一地的地理坐標,確定兩點間的方位,這也是培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掌握經緯網定方位和地理坐標的技能,并能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不同的情景下進行轉換,以訓練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進而解決各種各樣的地理問題。
三、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現代教學工具、教學手段通過其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表現能力,可以把自然界許多抽象的地理事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可以極大地開闊人們的視野。一些難以形成理性思維的地理事物,如:地球、地震、海嘯等也同樣能以易于感受的方式,真實的面目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現代教學手段依據其“化大為小”和“化抽象為直觀”的本事,為學生認識地理事物、形成空間概念和發展空間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引進”的東西。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生動地為同學們模擬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速度的變化,近日點、遠日點的知識能讓學生更加清楚的理解。因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具可以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發展他們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四、注重教學意境的創設
創設教學意境是一種看似比較費時費事的事情,但對于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一個好的教學意境的創設,收到的教學效果卻是教師以獨角戲方式講授所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教學條件不好的學校,通過創設課堂意境講授比較抽象的知識是很合適的選擇。
五、加強對已獲得知識間的梳理
地理知識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個地理知識構架下,知識間總有橫向、縱向、多層次的聯系,這就要求廣大地理教師要善于發現規律、引導學生建立思維線索,并盡可能多地運用思維技巧,把地理事物、地理知識巧妙地聯系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梳理知識間相互關系的時候,還要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知識中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即橫向思維。持續的橫向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拓寬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知識面,實現思維的“遷移”。此外地理教師還可以采用討論、競賽、演示、演講、自學等形式,進行反復訓練,逐步發展中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中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連續而漫長的過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培養,從教學策略看,要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需要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因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需要從地理教學過程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加強開發和訓練,通過不斷的積累,發展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洪玉,林崇德.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6.
[2]聞祝達,陳慧芳,石慶得.國小高年級學童地圖能力分析與學習能力指標擬定之研究[C].第四屆海峽兩岸測繪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4,8:7.
[3]于永德.高中生地理空間能力現狀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7.
[4]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
[5]黃習.高中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系統培養[J].教育教學研究,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