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當北京遇上西雅圖,紐約樓市則遇上中國人。湯唯說的是實情:Frank把在西雅圖的家賣掉,去北京只夠買二環邊上的倆廁所。300萬元,只能在北京五環沿線買套兩居室,卻可以在美國買下帶花園和泳池的別墅,還有土地所有權、教育資源、商業環境等附加價值。這種懸殊的差異,讓飽受高房價和限購制約的買房人找到了新方向。
走出去蔚然成風
繼一位中國媽媽為2歲女兒在紐約曼哈頓買學區房后,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又曝出,一位匿名的中國科技巨頭豪擲550萬美元,在紐約購買了曾屬于美國歌手弗蘭克·辛納特拉的豪宅送給自己剛出生的女兒。據說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好萊塢影星瑪麗蓮·夢露等人都曾是這所公寓的座上賓。當老美辛苦30年按揭買房的時候,從大洋彼岸過來的中國買家一次性拿出幾十、上百萬美元購房就如同家常便飯,驚煞了美國人。
如今,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都出現了中國購房者的身影。據調查,目前在倫敦的新房市場,來自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地區的投資者占據10.8%的份額,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也是投資熱門地區,而來自內地的買家主要分布在上海、溫州以及杭州等地。而據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去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購房者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全年共投入約90億美元,僅次于加拿大。
在國際化的今天,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常事,在國內受限,就可以到國外去發展。中國買家走向世界或許是個必然趨勢,甚至對于國內房企來說也是如此。國內目前處于嚴厲的地產調控期,對房企來說肯定是一個利空,走出去同樣是必要的,更別提海外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已經為他們準備了現成的客戶。
今年2月14日,萬科與素有“美國頭號房企”之稱的鐵獅門公司簽約,合作開發舊金山富升街201地塊,萬科首次進軍美國。這是繼與新世界合作拿下中國香港荃灣地塊后,萬科開拓國際市場的第二站。萬科總裁郁亮表示,萬科的國際化戰略制定很早,去年已宣布成立了美國業務小組。萬科目前正在嘗試性投資國際化業務,并在不斷摸索。而除了萬科,萬通、綠地、碧桂園等房企近期也紛紛打算或已經投資海外。
海外購房務須謹慎
走出去是好事,然而要提醒國內買家的一點,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前段時間有報道說美國底特律樓市崩潰,一棟兩三層的樓房僅需兩三千美元,引發國內網友議論。不少網友艷羨房價低,調侃要組團去買房。然而,抄底美國樓市也許并不是這么容易的——在這些受關注的低價房中,大批是被銀行和法院拍賣的房產。這些房產盡管拍賣起始價甚至只有幾千美元,但往往建筑年代較久,地段偏僻,出租前還需要重新翻修,加上各項稅款,與新房的價格差不了多少。即便轉手賣掉,也需繳納6%的中介手續費,得不償失。
在國外買房,不能沿用曾經的炒房思維。許多中國人在海外購房,首選的都是市中心位置優越的小戶型。但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城市市中心的小戶型,雖然價格堅挺,但增值也最慢,而且繳納的物業管理費用幾乎是城區別墅的一倍。在海外投資,往往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有較明顯的收益,這根本無法和國內炒房的收益相比。而且美國樓市是非常成熟的市場,漲跌互現,很難出現像國內樓市一樣幾乎只漲不跌的行情。
此外,在美國或加拿大買房,除了會遇到綠卡、基本流程、買房和養房的費用等瑣碎的問題之外,房產持有成本很高,可謂買房容易養房難。目前在美國東海岸,擁有一套含花園、泳池、車庫的四居室獨棟別墅價格在46萬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99萬元,但這樣的房子每年要交3600多美元的社區管理費、近萬元的房產稅和日常的房屋保養、保險等一系列費用,總計近2萬美元。即便按照總房款5%的出租收益來算,一年租金在2.3萬美元以上,基本上也只是收支相抵,想得到巨大收益并不現實。
最后,海外置業畢竟意味著資產和人員的跨境流動,不確定性因素很多,甚至可能出現買了房不能住的情況。比如一旦簽證出現問題,購房者就只能望洋興嘆。特別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律師訴訟費很高,如果出現法律問題,那么打官司的成本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是否購入海外房產,還是要看自身需求,不能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