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錡

財富群體膨脹 助推第三方理財起飛
截至2012年末,中國財富市場總值為16.5萬億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按個人財富大余10萬美元計算,中國財富人口已達1746萬。瑞信研究院報告預測中國財富總值到2016年將達39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在1968年至1990年的22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將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列全球第二。
隨著成功企業家、專業人士及投資者的財富不斷增加,2012年,中國百萬富翁數目突破百萬大關,而坐擁逾5000萬美元財富的超高凈值人士超過5000名,僅次于美國。中國龐大的新晉富豪群體熱切尋找著財富的投資出口,而諸如存款、股票等傳統投資渠道或因收益率過低,或因不確定性風險過大而被他們“拋棄”,而基于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黃金及未上市股權等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由于相關內容較為復雜,則需要專業的投資分析和金融服務。于是,為高凈值客戶服務的第三方理財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第三方理財因此迅速發芽、成長并壯大起來,可謂“其興也勃焉”。
步子太快,第三方理財埋下摔跤隱患
禍福相依,理財市場進入亞健康狀態,也具有其必然性,好比火車開得太快難免脫軌一樣。2010年11月10日,諾亞財富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市值近10億美元。這個造富神話讓很多人開始注意到第三方理財市場,銀行、信托、證券公司,都驟然掀起理財熱潮。
從2010年底到2011年初,大批理財機構爭相涌現。短短一年多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出現了成百上千家“第三方理財”機構。據成都行業人士估計,僅成都地區掛第三方理財牌子的公司大概就有百余家。“這僅僅是浮出水面的。如果算上在水下“潛伏”的那些公司,數量將更多。”成都南方私募張經理告訴本刊記者。省內二三線城市同樣被這股“第三方”熱潮所覆蓋,大街小巷理財招牌比比皆是。
而在此之前,真正在市場中摸爬滾打過、有“歷史”沉淀的理財機構不過諾亞、展恒等寥寥兩三家。大多數理財機構才剛剛呱呱墜地,不要說銷售牌照,即便是產品、理財顧問等“基礎設施”也還在建設當中。急劇膨脹,必然伴隨“營養不良”。一個短時間內極速擴張的市場,其繁榮背后的問題不言而喻。究竟應不應該主導產品設計,“金融精品店”如何建立,是否要向客戶收費,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第三方理財機構就如剛剛沖出起跑線的跨欄運動員,比拼的不僅僅是速度,誰能更完美地跨過面前的一道道“坎兒”,才能順利沖刺,笑傲江湖。
年齡不大,問題不少
病人姓名:第三方理財
第三方理財是指那些獨立的中介理財機構。它們不代表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卻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病人年齡:9歲
2004年以后,隨著牛市到來,不少人開始注意到理財。比較有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和“展恒”便于此時成立。到了2008年,市場行情下行,股市、黃金都劇烈震蕩,許多人在股市里血本無歸,進而意識到需要依靠專業的機構去投資理財。如此,第三方理財市場才一步一步孕育成長起來。
病人特點:懷揣財富夢想,朝氣蓬勃,但專業經驗尚淺,激進浮躁。
健康狀態: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