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君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它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搞好德育工作,要有正確的數學德育教育指導原則,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恰當地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數學教育;德育;德育原則;德育方法和途徑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的課程標準關注人的發展,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正確的數學德育原則
1.潛移默化原則
數學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其德育因素以隱性內容為主。因此,數學中的德育應以潛移默化為主,避免口號式的說教,不能將數學課上成思想政治課,這樣將有失數學課的本質。數學中的德育大多是“潤物細無聲”的。
2.因材施教原則
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應針對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此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貼形式主標簽。
3.持之以恒原則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數學中滲透德育也應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合作原則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數學中的德育也不可能是單槍匹馬。數學中德育應與其他學科中的德育相輔相成,形成合力,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使德育無處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在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滲透德育
1.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意志品質教育。在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
3.發揚教學民主,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人格
在班級中,總是存在學生學習的差異,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常常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回應,而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又往往表現靦腆,不敢提問,這樣在班級內部往往會造成學生間地位的不平等。對于這一情況,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讓他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對于暴露的問題,通過教師或同學進行糾正,使課堂上形成人人參與的、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協同完成數學教學,并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格。
4.利用“數學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到處都是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數學是美的,數學之美充滿了整個世界,它結構的完整、圖形的對稱、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簡潔,無不體現出數學中美的因素。例如,“0.618”這一數字,數學上稱為“黃金分割數”,按此比例把線段分割做成像框給人以協調的感覺;它可以把圓十等份,做成正十邊形,連接對角線又可得到正五角星;另外,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內部存在著一個最佳藕合系數,其變動范圍在0.617~0.675之間擺動,正巧把黃金分割值0.618包括在內……這些都并不是巧合,而緣于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內在美。
5.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通過計算一個班的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知識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6.利用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崇高理想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樣教育。一部數學發展史,是人類追求真理、求實、創新的生動寫照。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生動地介紹古今數學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輝業績,激勵學生奮發學習,樹立振興中華、開創未來的崇高理想和為科學獻身的志向。
三、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的誤區
1.切入不合時宜
有些教師為了進行思想教育而不顧與教材的實際內容有無聯系,生拉硬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樣就從整體結構上肢解了數學課堂,影響了所應達到的效果,從而造成學生接受上的障礙,無論是學科知識的傳授,還是德育教育都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2.產生形而上學的觀點
數學教材中講生產總是增產的,講成本、物價總是下降的,講用電、用媒總是節約的,這是一廂情愿,片面的,是對社會的錯覺。世界上的事物是極其復雜的,產量總是有增有減的,物價總是有漲有降的,節約與浪費總是同時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如不注意糾正,容易使學生形成片面的形而上學的觀念。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何興洲.初中數學德育滲透初探.當代教學論壇,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