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特別是課程改革以來,小學低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低年級教材里面安排了許多“說”的內容,以此為契機,從低年級著力培養,從低年級重視訓練,以“說”來培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然而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缺乏生活經驗,數學語言表達又尚處起步階段,課堂上常常有以下幾種表現:不會說的怕說;想說的又不敢說,敢說的又說不好。思維亂而無序,語言缺乏完整性、連貫性和規范性。為此,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導。
一、讓學生快樂地表達
在課堂上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表達,能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
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發言,我都給予肯定、表揚或獎勵,就是說得不好的,我也不訓斥,以免挫傷學生在學齡前期孕育的積極性。師生情感融洽,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教學中應對“初學說者”或“說得不太好者”給予鼓勵和扶助,使其充滿信心,增大勇氣,不怕說錯,大膽表達。如當學生說不出時,教師應和藹地說:“不要緊,坐下去慢慢想,下次你一定會說得好。”當學生說得不完整時,教師應幫助地說:“不錯,如果你能注意到某個地方,答案就更加完整了。”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更應給予鼓勵:“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非常有新意。”漸漸地,他們的膽子大了,說話的興趣濃了,覺得和同學、老師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書本提供的內容進一步生活化、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實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產生迫切想表達內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動地參與到說的過程中去。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這一內容時,課本提供了幾種圖形,我覺得這樣不能激起學生的欲望,于時我把這些圖形用電腦制成了課件,把“靜態”的插圖變成了“動態”的情境。首先我問:“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看一看用各種圖形拼成的宮殿呢?”(生說想。)我接著問:“那你能告訴大家是有哪些圖形組成的嗎?”(請知道的學生來說)我邊說邊以課件顯示各種圖形。這樣一顯示,學生的直覺感官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接著讓學生來說說看到的圖形中哪些是學過的?哪些是現在要學的?分別有幾個?課件把學生說的內容不斷地顯示出來,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說的興趣。
二、讓學生準確完整地表達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正處在起始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特別應注重培養學生說規范話的習慣,使他們能準確、完整地表達。
1.使用正確的單位名稱
在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時學生就接觸了數學的概念。讓學生說說學校里有幾排房子?有幾個操場?有幾個花園?有多少棵樹?有多少棵花等,一年級學生對量詞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而且時不時摻入一些方言,比如:把一排房子說是一個房子,把一棵樹說成一個樹。而在數學語言中不同的量詞就有不同的數量意義,如:一根小棒和一捆小棒,一套房子和一排房子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單純的一,后者是一的集合。因此,培養學生準確使用正確的單位名稱很重要,尤其在看圖敘述數量時,如:一頭豬,5根香蕉,1捆小棒。同時要求學生在解答應用題中正確地運用單位名稱。
2.完整地回答問題
一年級學生已能把自己看到、聽到的事物說給別人聽,但是他們的語言往往不連貫或者說不成一句完整的話。比如,教師問:“5加7等于幾?”學生會很自然地說:“12。”雖然沒有錯誤,但時間一長,不僅會養成學生的一種惰性,還不利于邏輯思維的培養。所以在課堂上盡量不說省略句,要說完整。如,“圖中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就應回答:“圖中一共有16只小兔。”從低年級起,就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話來回答。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同時還能鍛煉學生說話的能力,為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如,在計算8-5=?2+3=?時,學生開始只會回答3,5。如果是多道計算題,對于不認真聽者,容易把答案混淆,應讓學生這樣回答8-5=3,2+3=5。把問題和答案完整地說出來,因為這既是數學嚴密性的需要,又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需求。如只追求答案、結果正確就行,對學生的表達或其他語言敘述都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那么學生就成了“答題機器”,忽視了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直接妨礙了學生智力繼續、全面的發展,也無形中影響了教學質量。
三、讓學生有層次、連貫性地表達
對事物的有層次、連貫性表達是對事物進一步理解的過程,是思維邏輯性強的體現,而表達的有層次、有連貫又體現在敘述的條理性以及語言的邏輯性上。因此讓學生有層次、連貫性地表達不僅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高,意味著教學質量的提高。
1.說清前因后果
如我在教學連減應用題時抓住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先獨立看圖,同桌交流已知道的數學信息是什么?(總共有92人,“先鋒號”可乘26人,“希望號”可乘44人)要求的問題是什么?(還有幾人不能上船?)先讓學生把問題補充完整,再思考用什么方法做,最后列式計算:92-26-44=22(人)。又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一冊“比較多少”這一內容時,情境圖用一一對應呈現了4只小熊和4只小鹿。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完整地說清判斷的依據,再說清判斷的結果。學生敘述“一只小熊對一只小鹿,一只小熊對一只小鹿……”最后比出小熊和小鹿的數量一樣多,所以4=4。
2.說清數量關系的變化
根據小學第一冊數學情境圖,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讓學生有條理地說圖意:“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后來摘走了2個,現在樹上還有幾個蘋果?”用“原來……后來……現在”這樣造句式的有條理的語言訓練,不僅滲透了簡單應用題的結構,還進一步滲透了減法的意義,尤為突出的是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的能力。又如,計算“9+5=?”時,有不少學生算出得數是14,但要他說出算理時,卻說不出來。我便引導學生這樣去想:先擺9根小棒,再擺5根小棒,然后數一數一共有14根,用“先擺……再擺……然后……”的句式來說,并按照這個思路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過這樣的多次練習,學生會用語言口述思維過程,說清算理。
四、讓學生多層性地表達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數學語言基礎后,可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地描述數學現象,進行一題(圖、式)多“說”,來加深學生對概念、算理的理解,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學生“三說”:一說圖意。上面有8個圓,下面5個圓,一共幾個圓?二說算理。要求一共幾個就是8和5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三說意義。8+5=13中的“8”表示上面有8個圓,“5”表示下面有5個圓,“13”表示一共13個圓。還應讓學生用三種不同的敘述。第一種:上面有8個圓,下面有5個圓,一共有幾個圓?第二種:一共13個圓,上面有8個圓,下面有幾個圓?第三種:一共13個圓,下面有5個圓,上面有幾個圓?通過這樣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能為學生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的確,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能使學生語言更嚴密、準確、靈活,從而發展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聽說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