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林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地自主學習成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就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進行分析。
關鍵詞:有價值情境;數學性;人文性
一、怎樣的情境被引入課堂才有價值
1.借助生活情境,從實際生活中激發思考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數學教學也應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創設真實、自然、富有生活化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小明將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卻發現一共有8位小朋友,他靈機一動,從中間橫著切,便將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大家想吃時,第9個小朋友出現了,怎么辦呢?小明又將自己的那一塊一分為二,將一份送給了他。從而提問畫面中的小朋友分別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2.創設游戲情境,從娛樂中突破重、難點
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有一位教師準備了一個角的兩條邊能拉長或縮短的教具,他首先帶領學生每人用手中的學具棒做一個角,并引導大家把手中的角變大、變小操作。從而輕松得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接下來教師又有意與學生玩一個比較角的大小游戲,教師故意做了一個比一位學生小一點點的角,從而引發他們思考:怎么比較誰的角大誰的角小,教師又故意把教具角的兩條邊拉長,說:“這下角大了吧!”頓時,教師里好一片熱鬧,學生小手高舉要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創設這一操作情境,輕輕松松地突破了本課難點,即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操作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彰顯了數學的低碳教學理念。
二、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應注意什么
1.情境創設要以教材為引領
新課改后的情境教學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也有的課堂學生并沒有獲得知識,出現了重形似忽略了效果。思考其問題所在,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教材,沒有明確創設情境的目的。有的教師甚至為了“熱鬧”而去創設情境,學生雖然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也只是進入情境的表面,沒有進入實質性的領域。在教學《循環小數》這一課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
生1: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生2:一月至十二月,周一至周日。
生3: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
師:那么,在我們的數學中是否也存在著這樣有趣的現象呢?(稍停)
請學生計算103,58.611。
(學生有滋有味地做了起來,紛紛舉起了手)
生1:由于余數重復出現,商也依次重復出現。
生2:這兩題商的小數位數可能是無限的。
這樣的情境樸實自然,沒有任何的雕飾。學生實踐體驗結合實際生活經驗進行學習,領悟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比較系統地掌握循環小數的意義,很好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應該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2.情境的創設要處理好數學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數學本體的學習,又不能忽視人文思考。我欣賞一些真正特級教師的課,的確少了幾分矯揉造作,多了幾分樸實無華。
例如,吳正憲老師教學的《平均數》課件出現一幅干枯的土地畫面。吳老師的語調轉為沉重:“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吳老師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繼續說:“洗臉、喝水、做飯、洗衣服,一共就這么一點水。”
在這里,我還要提供一則信息:(出示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小剛家每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
引發學生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激發起思維的碰撞,自己找到錯因。吳老師有意識地將這兩幅畫面鮮明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圖略)
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學生有感而發:“小剛家要節約用水。”“水比較多的城市用水要少一些。”吳老師也發自肺腑地說:“節約用水,從我們自己做起吧。”吳老師沒有過多的說教,但是人文教育卻潤物無聲地寓于教學中。
總之,教師要找準思維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在問題的疑點、關鍵處進行教學上的加工、創造,盡力提高情境創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默的心智,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傳漢,汪秉彝.中小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2]張春霞.小學數學新課導入六法[J].甘肅教育,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