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能力養成過程,從解決學生的最大障礙“缺乏寫作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堅持觀察積累,堅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不斷從課文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使之潛移默化,并進行不懈的訓練,在教師的靈活指導下,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關鍵詞:積累材料;貯存材料;汲取營養;腹有詩書;潛移默化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無定法”,我認為從解決學生的最大障礙“缺乏寫作材料”入手,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堅持閱讀,不斷從課文的學習中汲取“營養”,勤于練筆,材料會源源不斷地匯來,俯拾即是。
一、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積累材料
1.明確觀察目的,指導觀察方法,激發寫作欲望
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它為兒童思維活動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和日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景、物都是千姿百態的,只有抓住特點細心觀察,寫出來的文章才能形象逼真,生動感人。因此,在觀察中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教給學生“怎樣觀察”和“怎樣表達”等方法是必要的。
要以實例來講述,力求淺顯易懂,生動形象,以使學生易于操作,逐步達到“我會寫”。對學生的觀察日記也不容忽視,應及時檢查,給予鼓勵,學生會逐步產生“寫作并不難”的感覺,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運用已學過的觀察方法自由觀察生活,養成觀察好習慣,提高觀察能力。要把觀察生活與觀察日記結合起來,通過寫觀察日記,學生從動眼、動腦、動手中提高創造能力,有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提高。
2.明確觀察重點,啟發聯想
“明確觀察的重點”就是找出事物各自的特征。如,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地方最有特色或者感受最深等。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養成觀察的好習慣,而且還可以使他們更加熱愛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觀察到了事物還要啟發去想象。如,你長大了干什么?未來的交通工具會是什么樣的?這件事繼續發展下去會怎樣?等等。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把觀察、思考與表達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放開手腳,寫出自己的“隨意”文章來。
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貯存材料
1.立足生活實際,激發寫作欲望
引導學生寫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感受最深的事情,學生則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葉圣陶先生說過:“物我同在,情景交融。”意在選擇周圍生活與“我”關系最緊密的材料,最容易觸發“我”的感情材料。這樣的材料真、純,易于寫出真情實感。選擇這樣的材料,文章就能有血有肉、豐盈有趣了。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積極為習作貯存材料。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這樣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同學們,最近幾天你有沒有高興或者煩惱的事情?什么事情使你感到氣憤呢?你是怎么想的,說說好嗎?引導學生把想說的寫下來,這就是一篇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2.意到筆隨,文從情發
寫自己的事最容易觸發自己的感情,正如有的學生所說:“寫自己的事——好寫!”每個學生喜怒哀樂的心情各不相同,情感的涌動激起了學生要說要寫的欲望。于是,他們不再被無話可寫所禁錮,他們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明白,怎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時教師需不失時機地鼓勵:“怎么想的,就怎么寫。”學生就會感到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把自己所想隨筆而下,從作文中抒發自己的情感。
三、把課文的學習與作文指導結合起來——汲取營養
1.學會從課文中汲取“營養”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滲透寫作知識,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文的方法。我們教材中的課文多是名家名篇,其中有不少精彩的詞句或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例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可為人引用借鑒,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之,無論是在遣詞用語、選材構思,還是布局謀篇上都有獨到之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體會課文中的好句子、好片段,從中學到作者觀察、描述事物的方法。只有汲取名作之精華,潛移默化,才能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得到“營養”,并能在實際寫作中靈活運用,使之下筆如注。
2.單元習作可依據于課本,或是課文的仿寫
現在小學語文課本每一單元一般由預習、課文、讀寫例話和基礎訓練四部分構成,有導讀到訓練體現了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可以說“課文”是范文,“讀寫例話”是指導,“習作”是訓練。從總體上說,閱讀是一種“吸收”,是一種“積累”,如果沒有通過作文加以“消化”,加以“應用”,那么“學”與“用”就難免脫節。因此應該把學文與習作聯系起來。
朱熹說過這么一句話:“模擬者,古人用功之法。”這就說明仿寫在作文訓練中的重要性。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模仿也是學習心理上的一種需要。任何學習開始時都離不開“依葫蘆畫瓢”。通過實踐,我認為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是行之有效的做法。為此,教師就應該在教學課文中引導學生學會依據課文或者模仿課文習作。如,在講授課文時,選擇適合學生模仿的課文,確定訓練目標,講解課文后可進行仿寫,也可以在講課之前,教師針對所授新課的特點,先進行作文訓練,然后再講讀課文,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與課文進行比較,總結自己寫作的得與失。
四、鼓勵學生堅持課外博覽——腹有詩書
大量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之一,文章寫得好的人大多得益于讀得多。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是靠大量閱讀。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辛安亭先生曾說過:“由大量閱讀而提高了讀寫水平,這個經驗是可靠的、寶貴的,值得珍視的。”如,多看些作文選能使學生多了解些同齡人的事情,吸取同齡人的經驗,接受某些教訓,取其寫作之長,補己之短,是寫作思路更加明朗起來;多看些書報,就能開闊視野,走進社會,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為自己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大量的閱讀,通過閱讀,豐富課余生活,積累作文材料。
五、改革作文課堂教法,講練品評結合——潛移默化
學生作文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作文指導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按教師的意思去寫,就束縛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想學生寫好作文,貴在得法。
寫前指導在于激發情趣,針對作文要求,給予恰當啟發。如,親切地與學生交流有關的作文內容,由談心引起等。
作文是一種創造活動,創造離不開想象、聯想,作文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立意構思中,要善于點撥他們,使他們產生聯想、想象,引導他們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找到有力的突破口,沖出人云亦云的俗套。
講評也是一門藝術,正確運用,可以起到誘發、充實、加深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效果,要讓學生真正地愛作文,喜歡積極用自己的筆表達對生活的摯愛,對真善美的追求。當然,作文的每一個過程,都要引導其保持良好的心境,他們就能在輕松、積極、和諧的環境中得到訓練和提高。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對社會成員的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比過去高得多,概括起來就是充實、準確、簡要、明晰、嚴密、暢達、得體、迅速。社會對人們寫作能力的這些高要求,決定了寫作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能力養成過程,只要堅持閱讀與寫作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不斷從課文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使之服務于寫作,堅持觀察積累,進行不懈的訓練,在教師的靈活指導下,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作者簡介:張美佳,女,出生于1968年6月,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教育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