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強
摘 要:精心設計的導入,能觸動學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激情高漲,精神振奮地投入學習,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從舊知導入、設疑導入、布障導入三個方面談談物理課堂導入的幾點實踐和想法。
關鍵詞:精心設計;關鍵;導入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一節課是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關鍵。只要我們勤于動腦,善于鉆研,新穎別致的藝術導入方法是不難設計的。導入的方法有很多:舊知導入、設疑導入、布障導入等等,下面就這幾種導入方法,談談我和其他老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設計。
一、舊知導入
這種導入方式適用于新授內容和舊知識有較密切的聯系,需要舊知識進行鋪墊且必不可少。在物理教學中是使用較多的方法。
【案例】我在教學《照相機與眼睛 視力的矯正》這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同學們完成表格。
生完成表格。
師投影展示學生表格,并進一步明確凸透鏡成像的動態變化規律。
生:成實像時,物距近,像距遠,像變大。
這樣導入的作用:本節內容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拓展與應用,直接從上節課內容中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知識,水到渠成。
二、設疑導入
這類導入是以問題為主,使學生在探究中產生新的“問題情境”,從而使問題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直至獲得新知。
【案例】一位老師在教學《汽化和液化》這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
課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 一杯開水與裝開水一樣的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子。我一邊喝茶一邊問學生:從我杯中冒出的“煙霧”是什么?(為了回避“水蒸氣”這一概念,用了“煙霧”這個詞,不過大家都明白)我感覺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
生A:這是水蒸氣。
生B:這是小水珠。
這兩種聲音在課堂上開始碰撞,太好了。
師:看來對這個常見的物理現象的認識還有不同的兩個觀點。同意A的同學舉手。(全班大多數同學舉手了,這么多的學生掉進了陷進)
師:不錯,支持A同學的不少。請A同學統計一下!(A同學很自信地笑了。我并不滿足,我還要讓他們陷得更深!)
師:也就是說,A派學生認為“煙霧”是氣體;B派學生認為“煙霧”是液體。大家再看看這里。
師演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透明空塑料杯,蓋在開水杯上,一會兒上面的空杯模糊了,大約一分鐘,杯壁出現了細小的水珠,再過了一會兒,老師用手指輕輕彈動空杯,小水珠聚集成打水珠往下滑落,好像下雨似地。這個過程學生看得一清二楚。老師引導學生分析“模糊物—細小的水珠—大水珠”的變化過程。“模糊”的是什么?又出現兩種聲音:“水蒸氣!”“小水珠!”
師:空氣中有氧氣嗎?
全班學生:有!
師:空氣中有一氧化碳嗎?
全班學生:有!
師:空氣中有水蒸氣嗎?
全班學生:有!
師:大家對科學課學得不錯啊!但我怎么看不見這些氣體呀?
全班學生:這些氣體沒有顏色,沒有味道。
師:那我們能看到嗎?
全班學生:看不到!
師:嗯,看不到氧氣,看不到一氧化碳,看不到!看不到!看得見水蒸氣嗎?(老師有意識地喋喋不休地重復,還特別緩慢地強調著最后一句“看得到水蒸氣”嗎?)
B派學生:看不到!
37位A派學生啞然。他們深感自己摔跤了,摔得滿身泥。有的似乎恍然大悟,小聲說,“看不到。”我的目的總算達到了。
師:那我們看到的“模糊”的“煙霧”到底是什么?
生:小水珠。
這樣一堂精彩的課誕生了……
這樣導入的作用: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與物理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學生常見的現象引入新課,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會踴躍發言,都希望是自己的一方獲勝,自己所說正確的,這樣老師可以設計一些疑問,一些陷阱,這個陷阱的好就在于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熟視無睹,想當然地把一些實際是不正確的東西認為是正確的,這對今后物理的學習是有害的,這次深深地落入陷阱的“教訓”會對今后的學習有警示作用。
三、布障導入
這類導入就如變魔術一樣,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是發現問題的最佳導入方式。
【案例】一位老師教學《電流的磁場》這節課時的導入:
師:我這里有一個空牙膏盒,里面放著一個物體,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猜猜“盒”里面放的物體是什么?
生觀察。
師將“盒”靠近牙簽,觀察實驗現象;再將“盒”靠近大頭針,再觀察實驗現象。
生將“盒”靠近牙簽,無吸引現象;再將“盒”靠近大頭針,盒中物體能將大頭針吸起來。學生不約而同回答:“盒”里面放的物體是磁鐵。
師:悄悄地斷開開關,請同學們接著觀察。
生:被物體吸引的大頭針又紛紛落在桌面上。
生(產生疑惑):咦?
師:說說你此時的看法。
生1:“盒”里面放的物體不是磁體。如果它是磁體,被吸引的大頭針不會掉下來。
生2:如果“盒”中的物體不是磁體,為什么它只吸引大頭針而不吸引牙簽呢?
師:“盒”中是什么?同學們做一個實驗,來揭開它的謎底。
接下來學生做“奧斯特實驗”。
這樣導入的好處:這樣可以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學生自己想要探究,這樣的課堂就有了生命,是學生自己的課堂。
常言道:“萬事貴乎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的形式不同,其進行課堂的環節也是不一樣的,精彩、高超、新穎、別致的導入必然會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也就很快進入佳境,其對課堂教學也必然事半功倍。
“沒有最好,只要更好。”教學永遠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的過程,讓我們在“生成”中展示精彩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