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首屆“HUGO BOSS亞洲藝術大獎”7位入圍藝術家作品展在上海外灘美術館拉開帷幕。雖然獎項以亞洲這個區域作為評選范圍,但是入圍的7位藝術家都出自于大中華區,這更像是一個專門針對中文區藝術家的獎項,其入圍藝術家分別為大陸的李燎、胡向前、鳥頭雙人組、黎薇,香港的李杰、關尚智,以及臺灣地區的許家維。有意思的是,李燎和胡向前也曾是我們雜志重點介紹過的藝術家。作為我們雜志最重要的藝術家欄目,我們每年選擇介紹的藝術家也只有6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選擇的藝術家能和HUGO BOSS大獎所選擇的藝術家重合,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大家在藝術家的判斷價值上具有某種一致性。那么,這種一致性或者說暫時達成的共識是基于什么原因產生的呢?
問題還得從這7位藝術家的創作入手。仔細研究這幾位藝術家近年來的創作,不難發現他們的藝術創作都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比如李燎在富士康打工的“消費”,胡向前在廣州南亭村參選村長的“藍旗飄飄”,許家維在馬祖島上拍攝的“鐵甲元帥”,關尚智將茅臺酒和水兌在一起的“水馬”等。無疑,這些作品都切入到了中國當下最為現實的問題,比如勞工問題、選舉問題、貧富問題、文化信仰等問題。顯然,對于社會問題特別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時代的關注成為這次獎項的選舉準則,正如外灘美術館館長,也是這屆大獎的評委主席拉瑞斯·弗洛喬所言“臺灣地區的藝術家對怎樣表現亞洲內部錯綜復雜的聯系和殖民過程極感興趣,他們運用諸如視頻等新媒體來審視記憶的不同層次;香港地區的藝術家則深入到對社會語境的思考,他們運用觀念藝術,新繪畫和日常物品來重訪個人與公共社會的挑戰;年輕的內地藝術家們則將表演、攝影和裝置藝術實踐拓展至對記憶的回憶的重新發現,以及城市的轉變。”
HUGO BOSS的這次評獎應該是自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之后在中國藝術圈的評獎活動中最有價值的一次評獎。它沒有落入成功藝術家把握的窠臼,更為重要的是它把握住了當代藝術在金融危機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力量,這首先表現在各個地方紛紛出現的自我組織,如武漢的“揚子江論壇”,重慶的“外省青年”,廣州的“觀察社”等等。其次是以藝術的方式積極到參與社會的改造中,其中最著名的有“東湖計劃”、“碧山共同體”、“許村計劃”、“石節子美術館”等。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這些藝術現象都直接面對的是社會各個領域的諸多問題,有些問題則是根本性的,比如鄉建、區域自治、土地拆遷、城市擴張等。
與中國的問題相對應,在金融危機之后,特別是經歷了“阿拉伯之春”、“占領華爾街”、“倫敦騷亂”之后,西方藝術界也掀起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如2012年的“柏林雙年展”、第9屆歐洲宣言展”,都有著強烈的政治和現實意味。如果說當代藝術是從西方舶來的,那么我覺得正是對全球化資本主義壟斷下的社會問題的關注才使得我們與西方藝術家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以自己的方式對時代的問題做出思考和反映。也許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共同思考使得我們在判斷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上獲得了某種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