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宇


展覽日期
2013年9月28日-10月24日
展覽地點
滬申畫廊(上海)
邵譯農與慕辰的新展覽由一組刺繡作品、兩組木雕作品與一組攝影作品構成。其中看似“裝置”或“觀念藝術”的三組作品實際上嚴格遵循著傳統刺繡、木工與漆器技藝的舊法度。中國舊材料與工藝的質地讓畫廊空間彌散著陰而不柔的氣象;像是走進了一座古宅庭院,主人背對著你,看著他前方的景致,然后你繞著主人轉了一圈,發現他永遠背對著你看著他前方的景致。
作品《春秋春秋》由一系列大尺寸的中外舊錢幣刺繡構成,錢幣的印刷向來是以版畫技藝為基礎,而這里藝術家改變了圖像生成的勞動空間,用女紅的針線穿插來解構錢幣圖案源自印鈔廠的利欲之氣;絲質的輕柔也讓作品隨時順風而動,在交易活動中被焦慮著使用的紙鈔不見了,舊幣上的圖像作為被商業文明所遮蔽的風景顯現了出來。
《圣子非》則是兩座著漆烏木塔,形制不同卻帶著古意,其實是由中國舊園林中的不同窗型放樣出來;人們在園林走廊中對窗外景致的凝視或一瞥被實體化了。塔作為佛教建筑的功能——保存舍利子——被延續在作品中,真的舍利子自然是沒有的,藝術家制出一個虛位以待的中空,這個虛位是對時代與自己的高要求。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死后留不下有永恒意義的“舍利”,自有這兩座目光之塔的嘲笑。
展覽的幾組作品制造了一種觀看,這種觀看打斷了我們的現代時間。那些略略飄動的大幅舊錢幣刺繡讓我們看到,我們當下在看舊錢幣,而制作錢幣的前人當時在看更舊的風景,有黃帝的人像、有天壇、有女神,即便是無處不革命的新中國的紙幣,也要在游行的各族人民身后置一座華表。紙幣上出現這些舊東西的圖像有何用處?直接寫上數字與銀行不更簡潔實用?但那就不叫錢了,那叫白條。
錢之所以為錢,就一定要有故人與舊風景。錢的基礎是信任,要相信這張薄紙有價值,只有朝向故人與舊風景的眼光才能確定經濟主權者與這個共同體在一個庭院中,而不會趁天黑跑沒影了。同樣,舊園子的花窗外若是車水馬龍也沒什么可看的,舍利子般晶瑩永恒的是舊時觀者朝向虛靜的心性;在這種觀看中才能生成出值得信任與禮拜的。
推銷員向你微笑,露出六顆牙,你預感將被坑;舊園子的主人望向過去,建起一座空舍利塔,你預感時代再按今天這樣下去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