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摘 要:小學品德教學只有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回歸到生活中去,才能凸顯品德教育的生活本質,才能讓教學有效性得以發揮,也才能提高品德的應用能力。主要分析了讓小學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育;回歸生活
在小學品德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忽視了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系的重要性,僅僅強調課堂知識,忽略了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感知和理解,這是不利于學生學習品德知識的。讓小學品德教育回歸生活,是小學品德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回歸生活是品德課程的首要理念,尊重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端正思想,約束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暢談生活中的事例或者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例如,在《春節知多少》一課時,我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談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最后在話題中引導學生正確生活。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表演喜劇、話劇、小品、制作卡片、寫祝福等實踐方式來提高對生活中事物或者現象的認識,讓學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二、教師要凸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全面性、全程性,進而培養學生成為一名生活小主人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積極地參與到整個課堂學習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受到了品德教育,也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為了凸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體性、全面性和全程性,教師要打造生活豐富的課堂內容,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
1.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設計小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世界里。例如,讓學生戴上小動物頭像做游戲,強化了學生對小動物的感情。
2.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唱歌、動手剪紙、讀報紙等實踐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名人、偉人,感受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進而提升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情。
品德教育具有明顯的生活性質,無論是課程內容中的人物或者事例,都是起源于生活,而課程內容中的道理或者品德,也是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教師要敢于創新方法,并不斷總結,讓小學品德教育回歸到生活中去,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梁小丹.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