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無效、低效的教學比比皆是。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實踐和探究,不斷總結,從而達到有效、高效的教學目標。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大家知道,民主、平等、和諧是現代師生關系的核心要求。一般地,民主平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學生是與我們老師平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權利、尊嚴、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包括對學生獨特個性行為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同時又有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和滿足。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反思目前的課堂教學,民主平等的調子唱得很高,公開課、觀摩課演得很有水平,而在這些課的背后——平時的課堂上,仍然存在著師生是主宰與服從的關系,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與老師不一致的觀點,課堂上氣氛緊張,怕老師者大有人在。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課: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回答得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老師不是表揚他勇于說“不”,敢于否定的勇氣,而是強忍著自己內心的不快,馬上補充說出一個自認為是“正確的答案”。這種做法怎么會自由寬松,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呢?當然不能。只有民主平等了,才能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
二、鉆研教材,充分利用課程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不深究,不求甚解,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我雖然執教了20多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心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三、轉變觀念,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
課堂上要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提出或解答問題的時間。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一節關于“魚”的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起來問:“老師,魚怎樣辯認公母呢?”教師先是一愣,但接著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細節,她說:“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連老師都沒想到,但我想魚的公母對研究魚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留作我們以后去做專門研究。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咱們接下去繼續討論……”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解決,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所以,轉變觀念相當重要,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了,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才能實現課堂高效。
四、去除無效教學,實現課堂高效
40分鐘一堂課,如果我們為師者不好好梳理,把多余的東西去除,讓無效教學占領整個課堂,將事倍功半。一般地說,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除無效教學:一是丟棄繁瑣的理性說教,不要滔滔不絕地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而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二是整合問題設計,刪掉無價值或學生已懂的問題。我們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往往細小,且一個接一個出現。這樣,不僅提問者煩,回答者更煩。如果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會整合問題,刪掉那些無價值的問題,那么留下來的必定是本課的重中之重。這樣在問題設計上做了減法,實質上是在解決問題上做了加法,省時高效。
總之,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多多思考教學中的問題,多嘗試一些教育教學方法,多研究教學對象的需求,學會調控應變,善于總結,勤于反思,循序漸進,就能實現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貴州省納雍縣水東鄉張家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