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勇
雖然黃河水患給中國人帶來了無窮盡的災難,但中國人仍然自豪地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因為黃河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筆者以為長期治理水患熔鑄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世界歷史中,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關于洪水災害的回憶和傳說,我們可以稱這段世界范圍內的洪水災害為“洪水時代”。伴隨著“洪水時代”的來臨,各個古老文明或者湮沒、消逝在滔滔洪水之中,或者流亡、遷徙于異域他鄉,但當時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華夏文明卻既沒有消失也未遷走他鄉,而是靠著“大禹治水”這項規模空前的偉大工程奇跡般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繁榮起來。因此之故 ,后人對治水中的英雄人物大禹評價極高,范文瀾先生在他的《中國通史》評價“大禹治水”時也寫道“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洪水, 是不可抗拒的大天災。獨在黃炎族神話里說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這種克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 是禹治洪水神話的真實意義。”我們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洪水時代”的“大禹治水”中孕育、產生開來的,“大禹治水”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邏輯起點。
對當時的華夏族來說,面對洪水的威脅, 怨天尤人、坐以待斃不可取;而背井離鄉、遷往他方則很不現實,因為作為華夏族生活核心地帶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地理環境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北邊是比較難以逾越的茫茫戈壁,西北則是隔斷交通的萬里黃沙,西南是世界上最高大、險峻的青藏高原,東邊則面臨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當時的華夏族簡直是無路可退、無處可遷。而只有正視洪水威脅、想方設法戰而勝之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但是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不發達的條件下,要整治、疏導“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咎”(《尚書·堯典》)的洪水絕對不是某一個部族或某幾個部族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必須進行充分的組織動員以喚起一種堅決抗爭的決心和同仇敵愾的意志,依靠一種強大的組織系統將華夏族內部的各種人力、物力資源調動、整合起來。而“大禹治水”的成功則表明當時的華夏族確實奇跡般地做到了這一點。
仔細分析“大禹治水”,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華夏族戰勝外部威脅、度過“洪水時代”危機依靠的乃是“自”、“強”二字。“自”是一種決斷力,它體現了華夏族的一種意志和決斷,就是面對洪水威脅而又無處可退這樣一種嚴峻的環境,華夏族決定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奮力一搏,以求峰回路轉、絕處求生。“強”是一種實行力,它體現了華夏族這種決斷和意志的實施和展開,共包括組織內部力量和對抗外部威脅這兩個互為表里的內容;就其具體策略而言,則是戰略上疏導和戰術上堰堵。
可以說“自”、強”二字對當時的華夏族成功戰勝外部威脅、順利度過“洪水時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大禹治水”的直接結果就是:當華夏水患消除之后,一個真正的國家政權也就同時建立起來了。然而“大禹治水”僅僅是個開始,雖然在“后洪水時代”再也未曾出現像“洪水時代”那樣的大水患,但對災難的記憶卻是不可磨滅的,更重要的是此后黃河水患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還永遠懸在了中國人的頭頂,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黃河水患幾乎貫穿此后的中國歷史,據文獻記載,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國成立前2000多年中,黃河下游因洪水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改道26次,其中較大而長時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個入海口,涉及范圍北至津沽,南達淮河,約25萬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黃河的受害者。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江河橫溢,人為魚鱉”的凄慘景象。例如1933年黃河發大水,下游決漫堤72處,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67個縣受災而積達12000平方公里,364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18000多人被奪去了生命。 因為黃河水患貫穿整個中國歷史之中,治水不可能一勞永逸,由此決定了產生于治水中的“自”、“強”也不能有始無終,而必須是“水患不止”,“自強不息”。正是在與黃河水患的反復較量中,產生于“大禹治水”中的“自”、“強”的經驗逐漸被提升為一種自強不息的意識。自強不息的意識反映了華夏族度過“洪水時代”后的深刻思考:如果一個民族存在僥幸的心理、抱著“臨時抱佛腳”的態度,危機降臨后才想起要“自”、“強”,那這個民族的未來就很危險。正是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危機不可捉摸,就需要對“自”、“強”不斷地堅持和強化。應該說自覺地將“大禹治水”中的“自”、“強”經驗提升為一種“自強不息”的意識體現了華夏族在度過危機后對自身的反思和重新認識,“自”、“強”僅僅是一種應急之道,而自強不息則超越了“洪水時代”的災害本身,是對應急之道的提煉和升華,自強不息著眼于一種保證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的永久之計。從某種意義上講,華夏族自強不息的現實目的是為了迎接未來的某一個比“洪水時代”更可怕的外部威脅,而這個新的外部威脅在近現代歷史上終于伴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向中國走來,這就是西方“海洋文明”(藍色文明)向中國“大陸文明”(黃色文明)的挑戰。
總之:孕育于中國“洪水時代”時期、形成于“后洪水時代”的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是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卡爾 A. 魏特夫.東方專制主義[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2]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4]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M].卷24,11-12.
[5]岑仲勉.黃河變遷史[M].人民出版社,1957.
[6]錢穆.國史大綱[M].商務印書館,1996.
[7]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商務印書館,1996.
[8]范文瀾.中國通史[M].人民出版社,2009.
[9]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