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珍
摘 要:提高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是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實效性;途徑
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多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思維的培養;注重強調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作為教育一線教師的我們要積極地轉變教育觀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本人的點滴看法。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活力,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就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愛提問題和回答問題,肯動腦筋思考。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抓住時機,創設生動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如,在《認識除法》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含義,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你們知道嗎?兩只小猴在分的時候吵了好幾回,你們知道它們為什么吵架嗎?學生經過思考后說出:在分成1和5、2和4的時候,因為分得不公平。那老師追問:為什么分成3和3的時候就不吵架了呢?學生自信地說:因為分得同樣多,很公平。這時,教師揭示: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這樣把一個難點放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難點變得簡單了,學生很快運用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是平均分。當然,在教學中,還可以把枯燥的數學題目用故事、兒歌、游戲、比賽等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注意力不能長久保持的低年級小朋友產生很大的興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創生有效教材,重組改編,突破重點、難點
教材是老師上課的依據,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教學時,很多老師為了追求教學的求異性,讓自己的課堂更出彩,也給上課的學生及聽課的老師以一種新鮮感,就想方設法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創生。但眾所周知,要創生真實有效的教材,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經驗展開,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將原來教材中的“給小朋友分鉛筆”改成了“把10個蘋果分給幾個小矮人,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么分?”這樣的重組本人認為有點欠妥,因為在每一個小朋友的腦海里,對7個小矮人的印象是很深的,說道分蘋果,學生一般會想到是把10個蘋果分給7個小矮人,要使每人分得同樣多,只有每人分到一個,再多3個這種方法,而不會去想到每人分2個,可以分給5個小矮人,每人分3個,最多可以分給3個小矮人……又如,有位老師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在“解決彩旗問題”這一環節中,當學生已能熟練地根據彩旗的排列規律,用除法算出第24面彩旗是黃旗(第二面黃旗)后,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創生了這樣的環節:“如果是前面一面是黃旗呢?怎樣在除法中確定顏色?如果余數是1呢?2呢?3呢?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工人師傅弄倒了第一面紅旗,現在還有規律嗎?這時左起第24面彩旗是什么顏色?”在引導學生說理計算后,又引領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回顧反思:為什么同樣是24面,顏色卻不同了呢?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在解決問題時,要看清排列的規律,不同的規律,出現結果就不同。同樣是對教材的創生,相比之下,前者顯得有點牽強,有點脫離了學生的思維實際,而后者則具有一定的思維衡量,教材的創生,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對比性,在觀察比較中學生真正親歷了探索的過程,課堂實踐證明:只有正確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三、引導有效探究,層層遞進,促進技能形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課堂交流活動,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口說、用心體驗,多種感官協調參與,提高學習活動效率。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中,實現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構建新知,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探究交流活動中,知識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培養。
四、直觀操作活動,凸顯課堂有效性
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需借助小棒、花片等輔助性學具的操作,從中形成表象,達到教學的目的。而有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純粹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或者是為了給聽課者產生一種教學形式多樣的假象,沒有切實的價值。
一年級下冊的《十幾減九》一課中,老師讓學生借助小棒,讓操作活動的價值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師:13-9等于幾呢?該怎樣計算呢?
師:現在我們就用小棒代替桃子,一根小棒代替一個桃子。我們一起來動手擺一擺。先擺10個桃,再擺3個桃。(師生一起擺)
師:在13個桃中去掉9個桃,該怎么算呢?你能為小猴想想辦法嗎?請你動手試一試。(學生獨立動手操作)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指著自己桌上的桃子圖,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你是怎么從13個桃子里減去9個的?(同桌之間相互說自己的方法)
學生的思考方法大致有三種:(1)從13根小棒中一根一根地數,數出9根,還剩下4根;(2)把13根小棒看成10根和3根,從10根中數出9根,還剩1根,再把1根和3根合成4根;(3)先從13根中數出3根,還剩10根,再從10根中數出6根,還剩下4根。第一種方法是最原始的,操作最簡單,沒有任何巧妙之處,后面兩種方法較先進,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程。在集體交流中,這些方法得以展示和比較,學生體會到先進方法的巧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給予足夠的操作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實踐,交流總結出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
五、運用有效評價,平等對話,激發課堂活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實施有效評價是提高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可以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整個課堂充盈著個性和生命的活力。例如,蘇派名師王俊在教學《周長和面積的關系》一課上,他是這樣評價學生的:想到圓,你們是聰明的孩子;在這基礎上你又想到正方形,那你就是聰明又善良的孩子;聰明加善良就等于智慧……再如,有老師在上《年月日》一課時,對學生的評價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每個小朋友應該從小努力學習,來讓我們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有信心嗎?那我提議我們要祝賀一下這位小朋友,因為他一下子就從年歷上發現了年和月之間的關系;那還等什么,讓我們一起自豪地讀一讀……這些激勵的語言沒有任何浮夸之氣,聽起來自然、大方,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平和,對他們的啟發、信任、激勵。在老師充滿激情的多樣化的評價語言中,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新知的探究活動中。
六、設計有效板書,增色添彩,留下思維痕跡
多年來,由于多媒體課件的閃亮登場,教師的板書好像被置于被人遺忘的角落,悄然隱退了。殊不知,課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書的,課件的呈現具有瞬時性,況且課件的作用是“輔助”教學,是不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綱挈領的板書設計的,板書也是教師教學功底的一個側面反映。基于此,我們一線教師在板書設計上同樣也要下工夫,要讓我們的板書設計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展開、層層遞進,適時地添補。
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面對新課程,我們唯有認真學習、積極反思,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刻苦鉆研教材,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并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方能進入數學教學的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