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出了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新時代的重要法寶。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論述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何發揮好政府的作用?首先要明確政府的基本職責。《決定》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可以說,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內在要求。政府要做好“三個加強”,加強公共服務是其中之一: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決定》強調要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并且把區域性公共服務明確列為地方事權。
建設服務型政府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首先,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其次,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第三,在社會治理方面,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第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推進法治建設,依法依規為社會提供最優公共服務。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充分利用好市場機制,促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決定》要求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為此,一方面要求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要求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使更多的事業單位能夠滿足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要求。除了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還有一個主體就是社會組織,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決定》還要求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公共文化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