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鐘夫
十八屆三中全會可以說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改革意味最濃的一次會議,會議成果集中體現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面。《決定》25000來字,十六個部分,改革的姿態很清晰,對近幾年社會上大家關心的許多問題都做了回應,對國家發展會有比較大的推進作用。《決定》雖未有直接就城市改革問題進行專門部署,但涉及城市改革方面的內容很多,大部分內容都與城市改革有關,比如政府簡政、司法獨立、國企限薪、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醫教研單位逐步去行政化、戶籍和房產稅改革、社保醫教逐步平權等等,城市都是改革主戰場,《決定》還提到了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和城市規模分類管理問題。我想集中就《決定》指導思想中提到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談幾點感受。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然要建立在省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上,沒有省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其次,《決定》提出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新氣象,“治理”我認為含有現代氣息、人本色彩,與以往所提的控制和管理是不一樣的,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針對的是計劃經濟的管控和人治的方式。《決定》強調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暗含了我們現在的治理還不夠現代化。
再次,“治理”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市場意識,另一個是法治意識。就是講要堅持民主的方式、法治的精神、經濟的手段進行治理,提高能力。市場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第一個支柱。《決定》突出強調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過去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現在提出的決定性作用,是一次超越。市場化其實就是民主化、世俗化、平等化,要破除集權化、神秘化、特權化。
法治,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第二個支柱。目前國家治理、城市管理中很多方面,管理是有法律空白的,有些雖然有政策法規,但是并不完善,還有許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也要改變靠文件管理,靠強制硬壓的做法,古人就講“齊之以法”,實現法治,全社會受益。
此外,對于北京來講,作為首都、中央所在地、首善之區,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尤為重要,應當為全國帶個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北京已經明確要建設世界城市,城市本身的治理要求也越來越高,治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需要有很大的決心和智慧加強治理,提高能力。因此,北京在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可以多做努力,率先探索,要建立符合城市發展性質,符合國家總體改革方向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北京處于現代化的“后過渡時期”,穩定與安全仍是第一位的,探索要穩妥。以流動人口為例,北京的非戶籍人口與戶籍人口幾近一比一。人多是北京城市病的總根源,交通、環境、公共服務質量因此降低,人口是自變量,其他是應變量。
還有,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遵循市場化和法治化精神,對市政市容等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市政一些項目、工程、服務方面,如何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如何適當購買服務,如何依法治理,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