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旸 胡昌夏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它廢棄物。據北京市統計局統計,隨著北京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新建、改建等工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已按年均6%的增長速度從2006的2500萬噸增長到了2012年的4000萬噸,但現階段北京市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僅是運往消納場所進行簡單的填埋處理,資源化利用率較低,帶來破壞城市軟環境,影響市容等一系列問題,如: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質量;污染空氣和水域,等。但同時,建筑垃圾被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開展標準化工作有利于實現對建筑垃圾從產生到消納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因此,為加快實現“三個北京”的戰略目標,提升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水平,促進首都環境建設,研究制定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理的標準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外建筑垃圾處理及標準簡介
發達國家大多實行“建筑垃圾源頭削減并綜合利用”的策略,且都在政府層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行業層面建立了切實可行的標準、規范體系,因此,可以有效地管好建筑垃圾的“一生”甚至“輪回”。代表性國家有德國、美國和日本等。
(一)德國:政府積極參與,完善市場機制
德國的建筑垃圾處理有四個特點,一是政府積極參與;二是法律、法規體系相對完整,法律監管體制完善;三是積極調動市場的調節作用,具備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鼓勵企業介入建筑垃圾處理;四是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先進,回收再利用率高。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德國已經制定了與垃圾處理有關的法規180多個,其中與建筑垃圾處理和回收有關的重要法規有:
(1)循環經濟和垃圾處理法及由其而來的規定:
《關于需要特殊監測的垃圾的規定》(1996年);
《關于需要監測的垃圾的規定》(1996年);
《關于歐洲垃圾目錄介紹的規定》(2001年);
《關于資質規定》(1996年);
《運輸許可規定》(1996年);
《關于垃圾經濟草案和收支平衡的規定》(1996年);
《關于廢物處理工廠的規定》(1996年);
《關于垃圾處理協會會員的方針》(1996年)。
(2)關于減少包裝垃圾的規定。
(3)聯邦污染保護法及由其而來的規定:
《關于垃圾處理的資質規定》;
《關于垃圾處理的許可辦法規定》。
(4)建筑法。
(5)聯邦土地保護法。
(6)危險物品和化學物品法。
(二)美國:實施分級利用,加強準入制度
美國每年產生建筑垃圾3.25億噸,約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其對建筑垃圾的處理方針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綜合利用產業化。具體實施分為三級利用:現場分揀利用,一般性回填為第一級利用;作為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礎材料,經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種建筑用磚等為第二級利用;最后將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瀝青等再利用為第三級利用。
美國政府先后制定通過了《固體廢棄物處理法》、《超級基金法》和《建筑垃圾填埋場設計規范》,同時還建立了建筑垃圾運輸準入制度、處理建筑垃圾行政許可制度等一系列規范和制度。
(三)日本:建筑垃圾零排放,法規標準做保障
日本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十分重視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其主導方針是:盡可能不從施工現場運出垃圾,建筑垃圾要盡可能重新利用。日本明確要求建筑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建筑在50年或者100年后拆除的回收效率,建造者在建造時采用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和方法,并盡量做到建造零排放。垃圾回收技術的發展為建筑垃圾的資源化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日本建筑垃圾產業鏈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使日本建筑垃圾的處理趨于標準化和規范化。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日本就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具體見表1、表2。
二、建筑垃圾處理標準體系研究
采用魏爾曼標準化三維結構將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理標準體系分為三個層次、五個專業門類和七個專業序列。
層次維:包括基礎標準、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基礎標準分為四個門類:術語、圖形標志、分類與方法以及基本原則標準。通用和專用標準主要包括綜合,建筑垃圾收集、運輸,建筑垃圾轉運、處理,保潔作業服務四大類。
門類維:門類是按照標準化對象劃分的大類,各門類間是并列關系。
序列維:按照標準的專業序列展開。分為綜合技術、方法、工藝、工程、產品、信息、管理七大序列。序列間按照標準化內容分類,無順序關系。除綜合技術外,其他六個序列均下設子序列:
(1)綜合技術序列。包括涉及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序列、具有綜合性或難以歸入其他六個序列的技術標準。
(2)方法序列。包括監測與檢驗兩個子序列。
(3)工藝序列。包括工藝技術和質量要求兩個子序列。工藝技術主要指工藝路線、工藝流程、工藝步驟、工藝指標、技術要求、工藝控制以及新工藝發展技術條件等;質量要求主要指對產品/服務需要的表述或將需要轉化為一組針對實體特性的定量或定性的規定要求,以使其實現并進行考核。
(4)工程序列。包括環衛設施建設的全過程,按照順序關系分為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維護和質量評價四個子序列。
(5)產品序列。包括設備、材料和車輛三個子序列。
(6)信息序列。包括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兩個子序列。
(7)管理序列。包括技術管理、經濟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生產管理四個子序列。
標準體系編號表示標準在體系中的位置。對于列入標準體系表中的每一項標準,均有唯一的標準體系編號與之對應。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理標準體系編碼由行業號、層次號、專業門類號、專業序列號、子序列號及順序號六位編碼組成,并以符號“.”分隔,如圖1所示。體系的第一位編碼為標準行業號,環境衛生行業為“1”;第二位編碼為層次號;第三位編碼為專業門類號;第四位編碼為專業序列號;第五位編碼為子序列號;第六位編碼為順序號。其中,空置項編碼為0,順序號編碼為兩位數,其他編碼均為一位數。其中,對于某類工程項目技術規范,其包含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維護以及質量評價全過程,則該項目工程序列子序列編號空置,即設為0。
三、結論與建議
北京市建筑垃圾標準僅11個,還不成體系,多為整體規范性標準,從各種門類的內容上看,已有標準主要集中在工藝整體規范(2條)、管理考核(1條)、運輸車輛技術要求(3條)和再生產品(4條),而對于收集和運輸的技術要求、收集站的運行和管理、建筑垃圾的填埋、建筑垃圾綜合處理站的建設、運行、管理等方面還是完全空白。因此,按照實際需求和本研究的方法,現階段建議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制定9項標準,見表3。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2012[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隋玉武.德國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簡析[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0.
[3]李南,李湘洲.發達國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經驗及借鑒[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9.
[4]蒲云輝,唐嘉陵.日本建筑垃圾資源化對我國的啟示[J].施工技術,2012.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