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英
總結齋堂鎮環境建設的成功經驗,我認為除了建立“兩辦法、一機制、一排名”的環境建設長效管理機制之外,與政府通過廣泛宣傳,以文化發展引領環境建設,使環境建設由早期的嚴格管理,轉變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有直接關系。
齋堂鎮集史前文化、古村落文化、古代軍事文化、古道及商旅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是全國的旅游名鎮。但是10年前的產業支撐卻是106座小煤礦,其環境之劣不言而喻。伴隨著北京重點旅游集散特色鎮功能定位的確立,齋堂鎮在陸續關閉小煤礦的同時(截至2003年全部關閉),開始進行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生態立鎮、文化興鎮、旅游強鎮”的指導方針和“163” 工作思路,即傳承歷史文脈,建設齋堂古鎮的發展思路;和諧穩定工程、生態建設工程、精品農業工程、旅游服務工程、宜居城鎮工程、文明素質工程等六項重點工程;構建生態的齋堂、和諧的齋堂和富裕的齋堂的發展目標。鎮政府深知,文化產業的發展重在生態環境的改善,只有環境水平的提升,才可能招商引資,將潛在的旅游資源變成現實的文化產業。為了實現“生態立鎮、文化興鎮、旅游強鎮”,2010年之前齋堂鎮從嚴格整治環境入手,通過廢棄礦山修復、道路綠化美化、修建農村公廁等基礎工作,徹底扭轉了此前環境臟亂差的局面。環境的改善,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10-2013年,齋堂鎮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此為契機,齋堂鎮“以一流的環境,辦一流的賽事”,及時全面整治、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面積綠化美化、環境景觀布置等,促進了賽道周邊及全鎮的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環境建設專業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2013年,齋堂鎮以完善長效機制為抓手,著力開展市容環境常態化聯合檢查、執法、整治,提高環境問題整改效率和質量。
透過齋堂鎮環境建設“三步走”規劃的實施,我們發現,與其他地區相比,在齋堂鎮,環境整治和維護已經不是政府頭疼的問題,而是成為了村民的自覺行動。因為在文化發展引領環境建設、環境建設促推文化發展的實踐中,村民已經看到了希望,他們相信環境的改善可以直接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這種集環境建設、產業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發展模式,不正是與當今中央強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本質要求相吻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