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
摘 要:文章從三個方面入手對國有企業如何開展黨的群眾路線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闡釋,包括:創新制度載體,確保群眾路線教育的實踐活動持久開展和取得實效;轉變和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廣大職工群眾和黨員干部魚水關系的建設;在解決企、群眾問題中,在實踐中推進和開展群眾教育實踐活動。
關鍵詞:國有企業 群眾路線 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重要路線。當前國有企業務必要在思想認識上促使黨員干部首先理解到群眾路線的內涵和要求。在此基礎上,科學構建和落實這種教育實踐活動的各種制度和具體實施辦法舉措,真正建立起群眾與黨員干部持久聯系溝通的機制,讓魚水關系真正變為現實,這樣才能推動我們國有企業和黨的事業可持續發展。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體會,談談幾點看法。
一、創新制度載體,確保群眾路線教育的實踐活動持久開展和取得實效
(1)建立健全深入調查研究的長效機制。凡是涉及到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和職工群眾的重大決策、重要決定以及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在正式形成決策前,務必要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活動,積極主動廣泛傾聽和接受吸收基層群眾的意見建議,以此進一步提高增強組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建立健全黨員與群眾溝通交流的長效機制。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和利用各類專題會議、各種黨建刊物、各大新聞媒體適時向社會各界通報組織工作開展情況,通過設置征求意見箱、開通舉報電話、公布電子信箱等途徑,建構起渠道暢通的信息反饋網絡和體系,以便隨時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對組織工作的評議監督。其中,國有企業在開展工作時候要特別建立和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職工群眾制度,使干部直接聯系職工群眾朝規范化、常態化的方向發展,嚴肅工作紀律。(3)建立健全對黨建工作的考評獎懲機制。具體就是推動責任目標考核制度落實,將被承包單位的黨建工作成績績效與黨員干部的各種工作考核掛鉤,成績優秀者作為后備干部重點培養,要在提拔時優先考慮,甚至破格提拔和使用;對群眾滿意度不高的黨員干部,取消當年評優選先資格,嚴肅警示工作不在狀態的黨員干部,切實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建設成為黨員干部端正思想、增強黨性、改進作風和提高工作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轉變和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廣大職工群眾和黨員干部魚水關系的建設
(1)國有企業領導班子成員要經常深入基層,同職工群眾打成一片,用真心換取真情,在服務職工群眾的各項工作中增進職工群眾對黨的感情,堅決糾正和改變以脫離群眾的方式搞群眾路線教育現象和方法,真正做到與群眾保持零距離的工作方式,切實提高群眾對黨員干部的認同度和滿意度,加強群眾對黨員干部的認同建設。(2)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時,務必要嚴格按照中央的“八項規定”及上級黨委相關的規定來切實規范自己的各種行為,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作風,輕車簡從,不搞特殊化,切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等做表面文章的既有形式;要注重用群眾熟悉的話語系統、思維方式與職工群眾貼心溝通交流,務必要說真話和實話,盡量避免講官話、空話和套話。(3)要大力倡導為職工群眾辦實事,切實解決群眾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以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提升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讓黨員干部切實把自己的工作和群眾的幸福聯系在一起。
三、在解決企、群眾問題中,在實踐中推進和開展群眾教育實踐活動
(1)問計于民,破解國有企業發展難題和問題,奠定服務群眾的事業基礎。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基層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最好課堂,是贏得老百姓口碑的關鍵所在。只有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才能知道干什么、該怎么干,才有指導基層工作的資本和能力。知識缺了,就要到群眾中去學習;辦法少了,就要到群眾中去尋找;工作難了,就要到群眾中去請教。這一切都要求我們黨員干部真正做到要拜人民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 國有企業要以此次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契機,緊緊依靠廣大職工群眾,發揮和調動職工群眾的集體智慧和聰明才智,在挖潛降耗、提高經濟效益方面,在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在產品優化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真正讓職工群眾建言獻策,主動向職工群眾問計,這樣才能夠持續解決好生產經營、項目建設、改革與發展過種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2)問需于民,針對性解決好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真正做到惠民利民。關心群眾生活是群眾路線工作的重要方法。在用科學真理召喚群眾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幫助群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用群眾看得見的切身利益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衡量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如何,既要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否受到教育,也要看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究竟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實事,解決了多少難題。要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采取有效措施,轉變思想、嚴肅紀律,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糾正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國有企業要正確處理好股東、公司、職工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切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解決好職工群眾的合理訴求。首先,努力解決好職工群眾的收入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福利待遇問題和醫療保健、孩子讀書求學問題等,使廣大職工群眾共享企業改革與發展成果。其次,要積極改善好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學習等各種環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創造較好的生活條件,不斷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吸引力。最后,要主動關心困難職工的生活狀態,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困難職工的生活難題,使他們充分享受到組織的溫暖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