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芝
摘 要:創新思路,構建學習體系;一是明思路,二是樹理念,三是建體系,創新機制,增強學習動力;一是目標創新,二是管理創新,三是機制創新,創新載體,提高學習效益;一是完善職工學校載體,二是完善“北大荒職工書屋”載體,三是完善“N型”學習載體。
關鍵詞:創新思路 創新機制 創新載體
近年來,北興農場工會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職工素質工程第二個五年規劃》,以“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為抓手,以提高企業和職工的學習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為愿景目標,大力實施職工素質工程,為“強工、興城、優農”、實現墾區百年夢想積蓄了正能量。2012年,農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6億元,人均收入2.38萬元。農場和農場工會先后被授予“全國扭虧增盈先進企業”、“中國重信用企業”、“中國綠色農業科技示范區”和“全國職工書屋”“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全國農林水利系統模范職工之家”、“首屆黑龍江省職工讀書學習優秀項目”等榮譽稱號。
一、創新思路,構建學習體系。一是明思路。確立了“教育先行、立體實施、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工作思路和“黨委領導、行政支持、工會主抓、部門配合、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樹理念。樹立了“學習是生存”、“終身學習”、“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學習也是管理”、“提高學習力,增強創新力和發展力”的理念。三是建體系。根據不同層面,構建了以學習型機關為龍頭、以學習型行業為牽動、以學習型社區為核心、以學習型企業和管理區作業站為重點、以學習型家庭為基礎、以學習型職工為細胞的社會化學習型組織和學習體系。通過專題學習,轉變作風,強化服務,推進了學習型機關建設;通過組織農、林、畜、工等行業培訓,實現了行業與市場的互動效應,推進了學習型行業建設;通過扁平化、彈性化、持續化的學習,推進了學習型企業建設;通過完善職工學校和“北大荒職工書屋”等學習教育陣地,推進了學習型社區建設;通過科技和技能培訓,打造家庭農場、家庭牧場、家庭林場“三場”建設,實現“共同富裕”,推進了學習型管理區、作業站建設;通過開展“重家教,以德立家;學法律,以法護家;學科技,科技富家;讀好書,文化興家”等活動,提高家庭成員的綜合素質和幸福感,推進了學習型家庭建設;通過“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全力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職工隊伍,推進了學習型職工建設。
二、創新機制,增強學習動力。一是目標創新。通過“三項教育”和“三創”活動,在職工中推出致富實效型、樣板示范型、創新發展型、技能轉化型、骨干帶動型五種學習典型模式,從而帶動全民的學習與實踐。共選樹“一旗四杯八戶”典型42個,“創爭”先進企業和個人246個,“五星”新市民56個。“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種糧大戶”、“黑龍江墾區奧運會火炬手”農民企業家肖亞農率先領跑,“全國種糧大戶”管遵平、吳國富雙輪驅動。二是管理創新。建立人才競爭機制,通過上崗競聘、尾數淘汰方式,使360余名專業人才脫穎而出。三是機制創新。與七臺河市農村信用社聯合開展“信譽戶”評選活動。通過全方位培訓,351名“信譽戶”成為職工群眾的信用標桿和黃金客戶。幾年來累積從信用社貸款3.6億元,實現了職工、農場、信用社“三贏”目標。為此首都大學學者在改革開放后首次走進北大荒走進北興,感知市場經濟與信用經濟在新時代農民身上的完美結合。
三、創新載體,提高學習效益。一是完善職工學校載體。以職工培訓中心為平臺,以“博園”、工業園區、養殖小區為教學基地,職工實訓基地、共同富裕培訓基地、大學生見習基地,引領職工科技致富。2012年5月省委書記吉炳軒在視察“博園”時,對北興發展棚室經濟給予了高度肯定,并為種植戶提供大棚擴建資金100萬元。建立“111+X”組織模式和“4595”教育模式,啟動“焦點訪談”式、“自助套餐”式和“超市自選”式田間課堂,承立由36名科技人員組成的首席專家小組,入戶全程進行指導。農場投入180萬元,對職工、下崗再就業人員集中培訓和輪訓。每年實訓51次,人數4080人次,培訓入戶率100%,提高了職工學歷層次,整體素質和致富本領。目前全場職工具備高中學歷的在55%,大中專學歷的在34%,本科學歷占8%。二是完善“北大荒職工書屋”載體。開設“北大荒職工書屋”36個,設立“六民”圖書角30個,啟動“流動書屋110”212次,為職工應急送書6700冊,幫助職工攻克難題267個。三是完善“N型”學習載體。組建“讀書協會”,開設“大荒講堂”、“論語講堂”、“周五課堂”、“網上家園”。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學習活動,評選“讀書之星”76個,精典誦頌58場,“農民工我的好兄弟——文化法律進工地”12次,為農民工發放書籍3500冊。通過員工共讀、三代同讀、電子閱讀、微博導讀、周末讀書漂流、陽光書屋晨讀等“多元合作”的讀書學習方式,提高了職工群眾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農場工會《立足創新,深化“創爭”活動;圍繞發展,提升職工素質》的經驗榮獲“黑龍江省工會理論與實踐創新一等獎”,并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