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摘 要:語文是初中階段的主干課程,中學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夯實基礎、溫故知新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時刻注意反思和總結。因此,任課教師應當關注日常教學中學生糾錯習慣的養成及糾錯能力的培養。采取適當的策略,幫助學生通過語文糾錯的過程提高解題的正確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對此,從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出發,結合自身實踐案例,談了如何通過糾錯環節提高當前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以期對今后的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中學語文;糾錯;教學質量
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不斷追求手段創新、質量提升的背景下,如何養成學生良好的糾錯習慣,提高解題正確率,進而優化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已經引起了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的重視。從現階段初級中學中普遍存在的教情和學情來看,很多時候,教師重宣講而輕引導。其實,教師“講會”并不代表學生能夠“學會”。就算學生學會了,能否真正掌握乃至正確表達出來,仍是問題。由于現在初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一些學生任性、懶惰、缺乏責任心、心理脆弱、挫折承受能力較差等等,這給當前的中學教育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和障礙,很多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感覺縮手縮腳、心有余悸、如履薄冰。因有些常見的問題、低級的錯誤一犯再犯,如果不加以糾正,談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夯實基礎、溫故知新的過程,要求學生時刻注意反思和總結。但現實中,不少學生由于復習鞏固工作做不到位,有時甚至不能獨立完成課后作業,更沒有及時地訂正所犯的錯誤,又不善于聽從任課教師的管理和指導,致使同一問題雖經教師講解了四五遍,學生卻仍然不得要領。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擬從“糾錯環節”入手,淺探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藉以此題進行探討,希望各位同行予以批評指正。
一、具體實施路徑
1.從日常出發,關注平時作業訂正的時效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糾錯能力的培養應當從現實出發,關注日常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因此,針對學生刻苦精神不強、學習馬虎、復習跟進差的現狀,筆者要求學生要特別重視平時作業的訂正,根據本校“適性課堂”實驗校的現實,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將班級分為9個小組,每小組除一名大組長,還有一名學科組長,要求學科組長每天早上檢查導學案的完成情況,尤其是督促學生訂正導學案、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之后再將訂正后的導學案和作業交給老師批改,對錯誤多的學生或一再犯的錯誤,教師當面指導訂正,并對校正習題給予鞏固。
2.立足規范化,重視試卷的評講糾錯
階段性的學情調查既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筆者十分重視階段性學情調查的批閱,批閱后學生認真總結,分析得失。教學中筆者注重精講、略講相結合,學生講解與教師點評相結合,專心聽講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認真訂正試卷,掌握答題的規范要求,領悟試卷每題的解題思路和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著眼合作力,充分發揮學習小組長和骨干學生的作用
當前的初中語文難度較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而本校班級的人數又多。這一現狀使得單靠教師自身的教輔能力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筆者針對“適性課堂”實驗校的現實情況,著眼于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團隊作用,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組長和骨干學生對小組成員的督促、幫扶作用(骨干學生在幫扶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因而要求學科組長對每節課的導學案、作業的訂正都要批閱并簽名,并對學困生定人輔導,確保糾錯的有效進行。
4.重視家校合作,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實際效率
針對當前學生中存在的復習鞏固落實、情況不佳的現狀,筆者經常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力圖使他們理解晚自習對于學生學習時間的意義和重要性,同時,為強化學生離校之后的自主學習效率,筆者利用家長會強調晚自習的重要性,并指導家長督促子女養成好的晚自習習慣方式方法,并有意識地了解其落實情況。由于平時學業任務較重,每2~3周年級部會統一發放一份語文學情調查,筆者要求家長在家監考,以確保學生家庭考試的真實性。在家長的參與下,學生導學案、作業、階段學情調查的落實情況和糾錯效果有了顯著提高。
5.重視形成性訓練,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
規范辦學的實質就是要求教師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量,要求教師精講精練,堅決杜絕題海戰術,而實際上每當到了期中、期末復習階段,教師因怕學生掌握不好,往往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和測試卷,弄得學生苦不堪言,而收效卻甚微。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要求學生保管好平時的導學案、作業、階段性學情調查;復習階段,指導學生利用統一的復習導學案,將各知識點串聯以建立起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把著重點放在要求學生認真翻閱平時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上,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對于仍不甚理解的題目,及時請教同學和教師,教師也抽查部分學生的資料及時了解學情,分析共性的問題,再對學生進行剖析,并進行針對性地訓練,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重視學生糾錯工作的最終效果和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指出:“教育是什么?從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糾錯行為,便是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然而,重視糾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但只要教師首先不怕苦,有耐心,堅持一段時間,一旦學生養成了“遇錯則究”的思想,對于其今后的語文學習意義重大。同時,把握此環節,還可促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如,課前準備,專心聽課,獨立作業,積極思考,好學好問,互幫互學等等,對學生的終生學習和長遠、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與學生基礎的牢固掌握息息相關。因而重視糾錯環節,從以往的錯誤中積累經驗,便大大提高了學生對“雙基”的掌握,特別是學困生,由于措施跟上,這使學生上課不得不聽,不得不動手寫,一段時間下來,他們會嘗到學習的甜頭,也會對學語文產生興趣,更主動地學習語文。
重視糾錯,但不是為了糾錯而糾錯,特別是對難度較大的題,任課教師絕不能圖省事直接將解題思路、正確答案講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首先獨立分析題意,尋求解決方法,而后再進行班級或分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在學生經歷過充分的思考體驗后,教師再講解解題思路和方法,并要求學生親自動手解題,如此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3.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增進彼此的友誼
剛開始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督促、幫扶時,困難大,骨干學生不愿意——認為太辛苦,太費時間,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而后進生亦不服管;筆者在班上進行逐一的解釋,為骨干學生剖析幫扶措施對于后進生、班級乃至自己的作用(表面上看起來很費時間,但通過對同學的講解可以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得到質的升華),也教育學困生幫扶對自己的影響,如何用感恩的心對待別人的幫扶。提高思想認識后,骨干學生能主動地幫扶學困生,后進生也能積極配合,主動詢問自己不懂的問題,并對付出的學生有感激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學生間的關系更為融洽,語文學習能力大大增強,對班級的團隊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查錯糾錯是教學過程中應當實行的一大重要的策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學習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而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導致錯誤的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經過一番努力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極大提升,語文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輕松、愉悅起來,教學效果顯著。以所帶的初三(18)班為例,入學時均分中等,通過糾錯活動,初二后一直在全年級前列,中考語文成績名列全校第一。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鎮竹山路竹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