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歷榮
[摘 要]非洲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產和出口地區,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來源地。要確保能源安全,中國不僅要買得起能源、買得到能源,還要運得回能源。能源進口安全的關鍵是運輸,而海上運輸又是中國能源進口安全的最薄弱環節。影響中國進口非洲能源海上運輸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國際上圍繞海上戰略通道的爭奪加劇、海上通道沿岸國的政局惡化、海盜與海上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
[關鍵詞]非洲能源;海上運輸;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36 — 02
由于迅速融入全球化進程以及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提高,中國的能源安全日益與國際環境相關聯。中國在海外尋找能源的過程中,非洲能源對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的能源生產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造成的能源消費,而非洲能源以其獨特的優勢,加上中非之間穩固的外交關系,非洲能源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的錯位現象決定了能源運輸的必要性。而勿庸置疑的是,能源運輸主要依賴于海運通道的暢通和海運能力的充足。“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誰就把手放在了中國的戰略能源通道上,就能隨時威脅中國的能源安全。”因此,對中非能源合作中的海上運輸安全問題進行研究,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一、能源海上運輸狀況
能源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它不僅指能源的生產安全(生產和消費安全),而且還包括能源的經濟安全(供應安全),即國家生存與發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應保障的穩定程度。〔1〕而能源(進口)運輸安全是能源供應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 是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能源安全與能源進口運輸安全密不可分。能源運輸線因向工業輸送源源不斷的“血液”而被稱為“工業的生命線”。因此,海上能源運輸成為當代世界政治經濟中最引人注目的戰略問題之一。隨著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大,對外依存度的加大, 有關中國能源安全和能源進口運輸安全等問題也突顯出來。要確保能源安全,中國不僅要買得起能源、買得到能源,還要運得回能源。只有“找得到”、“買得到”、“運得到”,能源才不會成為制約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能源供應地的穩定供給和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被認為是中國能源進口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標志。能源進口安全的關鍵是運輸,而海上運輸又是中國能源進口安全的最薄弱環節。
非洲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生產和出口地區,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來源和能源合作開發地區。非洲能源對中國的戰略意義日趨顯著。根據國家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2003 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區及份額分別為:中東地區50.9%,非洲地區24.3%,亞太地區15.2%,這三地石油進口占總進口量的90.4%。2009 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區及份額分別為:中東地區47.8%,非洲地區30.1%,歐洲和前蘇聯地區共10.6%,西半球6.7%,亞太地區4.7%。〔2〕2011年中國自中東進口原油數量為1.3億t,從非洲進口原油5 977.5萬t,原油進口依然主要來自中東、非洲,所占份額分別為51.5%和23.7%。〔3〕從上面數據可知,目前我國石油進口量中70%以上來自中東和非洲等地,預計今后這種格局也不會發生較大變化。中國從非洲進口能源均須通過海上運輸。目前中非石油運輸線主要有2條航線: 第一條, 北非—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大陸;第二條,西非—好望角—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中國大陸。也就是說,中非能源運輸通道還比較單一,主要是海運。來自北非的能源經由蘇伊士運河到達印度洋,來自西非的能源向南經由好望角到達印度洋,然后自印度洋科倫坡分別經由馬六甲海峽或者繞道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南側,沿龍目—望加錫海峽到達中國。不僅運輸通道單一,而且運輸通道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包括好望角、蘇伊士運河以及馬六甲海峽等,制約著中非能源運輸的通暢與安全。海上交通運輸線不是中心,卻牽動中心;不是整體,卻連接整體;不是全局,卻制約全局。過分依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和單一的海上運輸路線,使得中國石油進口的脆弱性非常明顯。如果遇上特殊情況,正常的能源進口可能無法得到保證,國內的人民生活、經濟運行乃至國防安全就會受到重大影響。能源的安全供應是中國能源安全困境中的首要問題。〔4〕石油依賴作為“一種特別殘酷和不可擺脫的依賴”已經迫使中國必須做出選擇如何來應對石油依賴問題。〔5〕
二、海上能源運輸安全的影響因素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各種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使得國際海上運輸通道成為世界眾多勢力博弈的焦點。
第一,國際上圍繞海上戰略通道的爭奪加劇,嚴重威脅到中國海上能源運輸安全。美、日、印等國,特別是美國采用各種手段加緊對重要海峽進行滲透與戰略控制。1986 年美國公開宣布戰時要控制包括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在內的16 個重要的海上咽喉航道。原因在于這些海峽是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 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美國為控制海上戰略通道采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一是保持強大的海上力量和海軍存在,通過建立駐外軍事基地,以實現對重要海域的戰略控制,扼守海上戰略通道。二是重視“戰略島”的作用,借助海上戰略通道遏制其他國家發展。三是將一些相關國家納入其安全體系,建立美國主導的海上軍事合作和海上安全合作機制,企圖借助他國的力量,將軍事觸角和影響力擴展到世界所有涉及美國利益的重要的海域和海峽通道。四是企圖借打擊海盜、海上恐怖主義,謀取反恐主導權,借機控制重要戰略通道。如美國就可能利用對海盜和恐怖分子的監察機制, 限制中國在馬六甲海峽的自由航行。〔6〕
日本歷來對海上通道安全極為重視,其海上自衛隊將海上通道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加以保護。日本多年來一直鼓吹“ 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生命線”,通過不斷調整其軍事戰略,使其軍事觸角早已延伸到了馬六甲海峽。“9·11”事件后, 日本借機出臺了《恐怖對策特別措施法》,正式授權日本自衛隊向印度洋派遣軍艦。現在, 日本以“打擊海盜”為借口,加強了在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事實上的軍事存在。印度從古至今始終有一種“海洋情結”。20世紀90年代后,印度加緊實施“印度洋控制戰略”和“東方海洋戰略”。“一方面剝奪敵人使用海洋的機會,另一方面維護自己使用海洋的權利”。〔7〕 2000年,印度《海洋新戰略構想》明確提出印度建立遠洋海軍,目的是嚇阻其他海洋強國勢力進入印度洋。印度還加快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基地建設,在島上成立第四海軍司令部,并在馬六甲海峽西北入口處建立基地。
另外,海上通道沿岸國也不斷加強國內立法,強化對海峽及各自鄰接海上通道的管控,并將其作為進行國際斗爭的武器。比如,在馬六甲海峽安全問題上,由于中國和東盟有關國家存在南中國海爭端,作為爭端方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不斷拉入外部勢力,利用大國相互制衡,制約中國在馬六甲海峽安全領域的影響,聯手加強在海上通道對中國的遏制。〔8〕
第二, 海上通道沿岸國的政局惡化,增加了中國海上能源運輸安全的不確定性。地區動蕩與沖突尤其是發生在瀕海國家之間或瀕海國家內部的沖突是影響海上通道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南中國海而言, 東盟各國聯合對我, 不斷加強軍隊建設尤其是海空軍建設,千方百計把南中國海問題國際化。如果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中國海發生嚴重沖突, 東盟國家就可能以馬六甲海峽作為要挾,甚至引發馬來西亞、印尼封鎖海峽。如果臺灣海峽局勢一旦惡化, 東盟國家也可能會支持美國, 允許美國封鎖海峽。就印度洋而言, 由于印度洋的地緣戰略價值集中體現在北部水域, 因此南亞次大陸的穩定與否, 直接關系到海上通道的安全與否。然而, 次大陸最主要的印巴兩國彼此互為敵手已超過半個世紀,且印巴矛盾與沖突在可預見的將來還看不到根本解決的跡象。每次印巴危機、戰爭抑或是軍事對峙期間, 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安全均受到極大的威脅或破壞。
第三, 海盜與海上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對中國海上能源運輸安全威脅上升。冷戰結束后,非傳統性安全因素凸顯,全球海盜事件急劇增長,海上恐怖主義出現新的發展態勢和動向,嚴重威脅國際海上運輸與戰略通道的安全。就目前而言,海盜行為和海上恐怖主義是對中國海上通道安全最大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也是最現實的威脅。根據專家介紹, 目前, 海盜主要集中在西非海岸、索馬里半島附近海域、紅海和亞丁灣、孟加拉灣和整個東南亞海域等五個“恐怖水域”, 這些地區都是中國海上交通運輸的必經之地。過去幾年來, 中國船只曾頻頻遭遇海盜、海上恐怖主義襲擊, 并蒙生重大損失。據報道,目前一些海盜集團已與恐怖分子相勾結,共同從事海上犯罪活動。如基地組織宣稱該組織的戰略目標是“鎖定西方經濟的咽喉”,而通過攻擊商船、油輪就可以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據有關專家估計,索馬里海盜近兩年勒索的贖金共計1億美元以上。有資料顯示,海盜活動頻率和襲擊暴力程度顯現加劇趨勢,造成的危害與影響逐年擴大。在1996年之前,海盜造成的損失約為4億美元左右,到2008年,迅速上升到300億美元左右。受海盜襲擊等因素影響,船運公司一年大約損失150億美元。頻發的海盜事件及海上恐怖主義使中國海上通道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安全困境。
〔參 考 文 獻〕
〔1〕中央黨校《能源安全問題研究》課題組.新形勢下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51):33.
〔2〕田春榮.2009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J〕.國際石油經濟,2010,(03):4-13.
〔3〕馬俊睿.2011年中國原因進出口貿易回顧〔J〕.當代石油石化,2012,(03):11.
〔4〕Malavika Jain Bambawale, Benjamin K. Sovacool.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Users〔J〕. Applied Energy, 2011,(88):1949-1956.
〔5〕陳浩、陳燕.中國石油依賴的經濟成本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0,(01):30.
〔6〕 Mokhzani Zubir, Mohd Nizam Basiron.The Straits of
Malacca: The Rise of China, America's Intentions and the Dilemma of the Littoral States〔M〕. Maritime Institute of Malaysia,2005.
〔7〕 曹永勝,等.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M〕.解放軍出版社,2002.
〔8〕郭一娜.美借中日釣魚島紛爭加固日美同盟〔N〕.國防時報,2010-10-27.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