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新龍
摘 要:在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常會有因學生的表現不如意而生氣的時候,既影響師生情感交流,又影響教學效果。作為教師,不妨冷靜地分析原因,轉變教育理念,通過改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說不定會豁然開朗。
關鍵詞:教學;惱怒;修養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明明是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贊成、不支持、不褒揚,有時還會招致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毀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我在教學中常結合自身的體驗把它理解為:別人(學生)不知道而不生氣、不抱怨、不放棄,這不是品格很高尚嗎?因為在很多教學活動中,常常是教師循循誘導而學生無動于衷,教師悉心教導而學生開小差,教師反復訓練而學生不得掌握,作為教師常常產生怒、怨、惱、厭的情緒,所以我以為是自己的修為不夠,不能做到“不慍”。在教學中,我嘗試以自己的理解來把孔子的這句話作為勉勵自己的信條。實踐下來,覺得在行為上能制“慍”,但那種自然產生的不悅情緒卻還是時常冒出來。我一度郁悶,找不到有效的辦法。
我曾經想,是不是因為對學生的愛心不夠,才會這樣?抑或是因為自己的功利意識太強使然?只追求結果而忽略了其他?我又常常否定,有時確實是本能般地生氣,而在這種情緒中,諷刺挖苦或者責罰學生便在所難免。
如今,我不站講臺好幾年了,因“學生不知而慍”的體驗漸遠了,但輔導兒子(三年級)學習,因其“不知而慍”的時候倒是越來越多起來。我為兒子學習的事大發雷霆已多次了,倒不是因為他錯了多少題,而是輔導過程中表現出的渾、蒙、呆,讓我無法遏制怒火。
今天,兒子做一道關于“年、月、日”的數學題時遇到了困難,問題是:2008年2月是多少天?
我直接問,兒子一答300天,再答30天,三答28天。
我引導其回顧當天所學,慢慢梳理關于“年、月、日”的基本知識點,問:“閏年2月多少天?”答:“29天。”
問:“2008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答:“2008年是閏年。”
“那么,2008年的2月有多少天?”答:“28天。”
暈!再來。
“平年2月多少天?”答:“28天。”
“閏年2月多少天?”答:“29天。”
“2008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答:“2008年是閏年。”
“那么,2008年的2月有多少天?”答:“28天。”
再問,答:“30天。”又問,答:“300天。”
我按邏輯推理三段式引導,再來一遍,還是這樣。接下來的情形不難想象——
怒火起,耳光響,兒子哭,妻子怨。
我火了,因為不夠愛兒子嗎?不,我常常在他熟睡時忍不住親他的小臉,摸他的屁股呢。是功利心嗎?不,我輔導他時沒有想到要他考到多少分。那為什么“慍”?只因他在我循循誘導之下還“不知”!
每每事過之后,自己也會有挫敗感,為什么“人不知而慍”,我非君子乎?
我試圖弄明白,為什么我會在教不會兒子時“慍”?我以為基本知識點梳理了,繼而按三段式推理,閏年2月29天,2008年是閏年,所以,2008年的2月是29天。再簡單不過,何以亂答一通?我太費解。
冷靜下來,我問兒子:“何以亂答。”他說:“不會。”
如此說來,是方法有問題了?
要說方法問題,是不是在反復啟發不會時,直接講給他,而我在這些時候偏不,就是要他按自以為頗有邏輯的推理思考。如果直接告訴他,他也會了,我也不至于生氣。或者,那段三段式推理,做個調整如何?
這樣如何,再不會的話,把它寫到紙上,讓兒子看著推理,如何?以手指這幾個句子暗示如何?
或許,以后,在我所說的這種教學中“人不知”的情況發生時,要不要冷靜地想想,“人”為何不知。用什么辦法使之“知”,這樣會不會“不慍”?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師訓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