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蓮
摘要:城鎮化成為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的潛力所在。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人口城鎮化影響消費需求的理論機制,并在該機制的基礎上利用1995~2010年全國28個省市面板數據對人口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人口城鎮化率與居民消費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并從中可得到連續增加1%的城鎮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費率呈遞減趨勢;城鄉實際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倒U型關系,據計算倒U型關系出現的峰值在城鄉實際收入比為347時。因此,提出把握推進城鎮化建設時機,警惕城鄉收入差距,這樣才有利于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關鍵詞:居民消費需求;人口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C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3)06-0063-08
一、引言
我國經濟經歷了從“內需依存型”向“出口導向型”的轉變,出口、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發生轉變[1]。新時期我國明確提出擴大內需的戰略,擴大內需的重點是要增加居民消費需求,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對于城鎮化,許多學者探討了加快人口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意義[2~4],提出城鎮化或農民工市民化是解決我國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關鍵和重要途徑[5~7]。
城鎮化城鎮化由人口和土地兩個要素組成,本文所討論的城鎮化是指人口城鎮化。目前普遍認為人口城鎮化比土地城鎮化重要。可以看成是人口分布問題,人口在空間中的移動對消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處于加速過程中,圖1表示全國與居民消費需求有關的人口因素變量的變化情況。從圖1來看,城鎮化率由1995年的不到30%增加至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增加139%。居民消費率 居民消費率等于居民消費支出除以按照支出法所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居民消費需求,它幾乎是從1995年46%的水平一直下降至2011年的348%。同時圖形中還反映了人口年齡結構的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的情況,通過變化趨勢可以發現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偏向城市發展的政策而出現的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 [8~9],必然影響居民消費水平。圖2反映的是城鄉收入差距變化情況,城鄉收入差距由城鄉實際收入比和城鄉收入比 城鄉收入比是指名義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名義農村人均純收入;城鄉實際收入比等于實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實際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數據以1995年為基期。表示。從圖2發現,從1995年到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先減少后增加再減少,其中最大的城鄉實際收入比和城鄉收入比分別超過33和32,并且在2004年之后城鄉實際收入比大于城鄉收入比。
二、文獻綜述
傳統消費需求理論有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相對收入理論、收入永久理論、費雪跨期選擇理論,它們都認為收入是影響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目前,學術界研究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注重以全社會居民消費需求、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為對象,從消費率不足的原因或者各因素與消費需求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
城鎮化成為刺激消費需求的重大潛力,但是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見,尤其是城鎮化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機理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城鎮化提高消費需求體現在居民收入增長、人口結構的變動和消費的示范效應上[10];將城市化驅動居民消費需求的作用分為結構效應、交易效應、保障效應和收入效應四個方面[11]。這些都未對人口城鎮化如何影響消費需求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在實證研究方面,有研究發現,城鎮化建設顯著地促進了城鄉居民消費的增長,對居民消費需求具有正向推動作用,并且在城鎮化的不同階段對城鄉居民消費存在差異 [12~13]。伴隨著城鎮化發展,城鄉收入差距總體來講呈現拉大趨勢。根據庫茲涅茨(Kuznets)的倒U型理論,經濟增長初期收入差距會拉大,因此,收入分配會影響居民消費水平。楊天宇等運用中國20年來的數據估算了實現居民消費水平最大化時的城鄉收入差距最優路徑,并且發現當前實際城鄉收入差距高于最優路徑,這影響了居民消費水平[14]。苑小豐等研究發現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對一國的消費需求產生消極影響,而且在中國這種影響是顯著的[15]。還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城鄉收入差距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呈現負相關關系[16]。因此,現有研究認為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了抑制作用。
其他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人口年齡結構,生命周期假說等理論研究強調收入在人們的一生中系統地變動從而影響當期消費[17~20],老年人消費研究認為存在預防性儲蓄和遺產饋贈[21~22]。國內學者在研究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需求關系時所得的人口年齡結構的系數符號有正有負[23~26]。還有一些文獻研究了文化、家庭、居民消費行為等方面對消費需求的影響[27~30]。
從以上文獻的回顧來看,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理論研究方面和實證研究還欠缺,遠少于人口年齡結構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尤其是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需求作用機理的研究較少。因此,如果將該理論機制研究透徹,將能夠加深對城鎮化進程中問題的認識。
三、理論機制、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1.理論機制
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過程,它對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城鎮化建設歸根到底就是土地和人口兩個要素在制度安排上發生變化,即土地城鎮化將農村土地轉變為城鎮土地,人口城鎮化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使得城鎮人口不斷增加,進而對居民消費產生拉動作用。人口城鎮化將會通過收入增加、人口結構變化等途徑影響居民消費行為。因此,基于文獻回顧,本文將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需求的作用機理從收入效應、人口結構效應和城鄉聯動效應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即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需求由這三方面效應構成,如圖3所示。
第一,收入效應。人口城鎮化進程初期會促進較高人力資本或適齡勞動人口進行轉移,由于城鎮勞動工資率大于農村勞動工資率,這部分人口將獲得更高的收入。根據收入影響消費的理論,在消費傾向不變甚至在遞減的條件下,居民消費需求也會增加。由于居民收入一定,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到居民儲蓄行為,從而影響居民消費行為。因此,人口城鎮化影響消費需求的收入效應將會通過收入和利率的變化來影響居民消費需求。
第二,人口結構效應。人口城鎮化可以看成是人口在城鄉分布的比例結構或是不同區域分布的結構,由于所處環境發生變化,使得這部分轉移人口由于交易便利性而使潛在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從而增加消費需求。同時由于城鎮和農村生育環境、生育文化和生育政策不同,將對人口年齡結構產生不同影響。根據生命周期假說和相關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將對居民消費水平產生影響。
第三,城鄉聯動效應。假定消費者的收入差距保持一定范圍,并且消費商品存在“攀比心理”或“示范效應”。由于存在“攀比心理”使得仍在農村生活的農民與轉入城鎮的農民相比,在消費過程中會提升消費層次,這將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但如果他們所處收入層次差距過大,則會對消費產生不利的影響。
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人口城鎮化影響居民消費需求的內在機制,并認為其中各因素變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不同的影響。當前,人口城鎮化會由于收入效應中的利率給定、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費需求;人口結構效應中的人口分布改變使得消費需求得到釋放,成年型社會的形成會增加消費需求;城鄉聯動效應中的收入差距處于一定程度,由于消費“攀比心理”從而增加消費需求。
2.模型設定
4.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和檢驗結果,采用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估計所得結果顯著性較好,其結果在表4的第三列得到反映。下面對該實證結果進行分析。
第一,人口城鎮化對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的解釋。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在1%顯著性水平下,人口城鎮化率的對數與居民消費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從其系數來看,增加1單位的人口城鎮化率對數將會提高居民消費率9137個百分點,并且連續增加1%城鎮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費需求呈現遞減趨勢,因此,需要把握推動城鎮化建設的時機。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改變了人口分布格局,增加了居民收入,從而刺激居民消費。這一結論符合本文所分析的人口城鎮化增加消費需求機制的預期,為城鎮化成為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大規模的城鎮化也存在許多弊病,因此,城鎮化過程中不僅要看到它是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還要把握城鎮化建設的時機,更重要的是為轉移進來的農民提高收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讓轉移進來的農民能留下來,讓他們真正成為城鎮居民,這樣城鎮化才能成為經濟穩定發展的真實動力。
第二,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關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大部分研究結論為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呈負相關關系[32~33]。在1%顯著水平下,城鄉實際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倒U型的關系,符合了理論機制分析。事實上,這一結論符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讓這部分人帶動另外的人富起來”的思想。因為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在拉大收入差距的同時能夠增加富人的消費需求,同時由于“攀比心理”刺激其他人的消費,然后帶動另一部分富起來,這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此時,新富裕起來的那部分人會增加消費需求。因此,收入差距先增加后減少都是有利于增加消費需求的。經計算,倒U型關系中峰值出現在城鄉實際收入比為347時,即當城鄉實際收入之比小于347時,差距拉大有利于刺激消費需求,而當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大于347時,就會產生抑制作用。從所獲得的數據來看,當前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大于347的主要是在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西部地區和少數中部省份,因此,從城鄉實際收入差距角度來看,這些地區應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對于其他地區呢?有研究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存在較大的低估現象[34]。因此,只有進一步準確計算城鄉收入差距才能作更好的判斷。
第三,對于其他變量的分析。在1%顯著性水平下,人均實際gdp增長率與居民消費率都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與其他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一致[35]。在5%顯著性水平下,少兒撫養比呈現負相關關系,支持了家庭投資于小孩人力資本的觀點。在1%顯著性水平下,老年撫養比呈現負相關關系,支持了老年人存在較強的預防性儲蓄和遺產饋贈觀點 [36~37]。在1%顯著性水平下,人均實際gdp的對數所代表的居民收入水平與居民消費率呈現負相關關系,支持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最后,在1%顯著性水平下,實際利率r與居民消費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實際利率提高1個百分點將使得居民消費率提高0234個百分點,說明居民具有較強的預防性動機。
五、結論和研究展望
城鎮化是增加消費需求的潛力所在。本文首先從收入效應、人口結構效應和城鄉聯動效應三個方面來分析城鎮化影響消費需求的理論機制,再利用1995~2010年全國28個省市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變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
本文的主要結論有:第一,從收入效應、人口結構效應和城鄉聯動效應三方面構建了城鎮化影響消費需求的理論機制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城鎮化影響消費需求的三個效應,為實證分析做鋪墊;第二,在理論機制的分析框架下,設定計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一是人口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連續增加1%城鎮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費需求呈現遞減趨勢。因此,需要把握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時機,這樣城鎮化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真實動力。二是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呈現倒U型的關系,即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圍內增加,有利于刺激消費需求,但超過了該范圍就會抑制消費需求的擴張。根據回歸結果計算居民消費率出現峰值時的城鄉實際收入比為347,通過相關研究及比較發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已是大勢所趨。
本文利用全國28個省市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但并沒有進行分區域的研究。我國東、中、西部人口城鎮化建設差距較大,不同省市之間的城鎮化率也有較大差異。如果對城鎮化率高的地區也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發展戰略,必然會暴露更多的城鎮化弊病。因此,有必要進行分區域的研究,以制定相應的人口城鎮化政策。
參考文獻:
[1] 劉瑞翔,安同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與轉換展望——基于最終需求角度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7).
[2] 齊紅倩,劉力.城市化: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關鍵[J].管理世界,2000,(2).
[3] 曾令華.我國現階段擴大內需的根本途徑——城鎮化[J].經濟學動態,2001,(3).
[4] 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J].經濟研究,2010,(12).
[5] 國家統計局宏觀經濟分析課題組.新時期我國擴大內需的難點與潛力分析[J].統計研究,2003,(5).
[6] 沈凌,田國強.貧富差別、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一個基于需求因素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09,(1).
[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對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6).
[8] Lewis, W. Arthu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
[9] Dale W. Jorgens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 Economic Journal,1961,(71).
[10] 胡日東,蘇梽芳.中國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關系的動態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7,(5).
[11] 萬勇.城市化驅動居民消費需求的機制與實證——基于效應分解視角的中國省級區域數據研究[J].財經科學,2012,(6).
[12] 同[10].
[13] 蔣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國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消費的啟動——基于地級城市分城鄉的數據[J]. 當代經濟研究,2011,(3).
[14] 楊天宇,柳曉霞.滿足消費最大化的最優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經濟學家,2008,(1).
[15] 苑小豐,范輝.城鄉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影響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6).
[16] 李春琦,張杰平.中國人口結構變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9,(4).
[17] Modigliani, Franco, and Richard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M]//Kenneth K. Kurihara. PostKeynesian Economics.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18] Modigliani,F. Life Cycle, Individual Thrif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19] Modigliani, F and S.L. 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1).
[20] Pierrie-Olivier Gourinchas and Jonathan A. Parkers. Consumption over the Life Cycle[J]. Econmetrica,2002,(1).
[21] Albert Ando and Arthur Kennickell. How Much (or Little) Life Cycle Saving Is There in Micro Data?[M]//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and John Bossons.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Essays in Honor of Franco Modigliani.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6:159-223 .
[22] Michael Hurd.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Econometric Status, Retirement, Consumption and Sav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6).
[23] 李文星,徐長生,艾春榮.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和居民消費:1989-2004 [J].經濟研究,2008,(7).
[24] 方福前.中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國城鄉分省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2009,(2).
[25] 同[16].
[26] 王霞.人口年齡結構、經濟增長與中國居民消費[J].浙江社會科學,2011,(10).
[27] 孫濤,黃少安.非正規制度影響下中國居民儲蓄、消費和代際支持的實證研究——儒家文化背景下養老制度安排的選擇[J].經濟研究,2012,S(1).
[28] 何平,高杰,張銳.家庭欲望、脆弱性與收入——消費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2010,(10).
[29] 周建,楊秀禎.我國農村消費行為變遷及城鄉聯動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2009,(1).
[30] 葉德珠,連玉君,黃有光等.消費文化、認知偏差與消費行為偏差[J].經濟研究,2012,(1).
[31] 周一星,田帥.以“五普”數據為基礎對我國分省城市化水平數據修補[J].統計研究,2006,(1).
[32] 同[16].
[33] 同[23].
[34] 李實,羅楚亮.中國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對修正樣本結構偏差的嘗試[J].經濟研究,2011,(4).
[35] 同[23].
[36] 同[21].
[37] 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