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珂豪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的內容。這個知識點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說,是數的認識的突破(從整數向非整數的突破),是認知結構上的新建,是思維上的一次飛躍。本課的學習將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的分數產生直接的影響,對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數意義”有著特別重要的啟示作用。
于是,我在課前對自己所教的甲乙兩個班級的學生作了初步的調查。我發現,總體而言,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用到的分數知識比較少,家庭或社會的其他教育機構也很少對分數進行系統的教學,所以,他們對分數的知識了解不多。學生對分數的概念、讀、寫方法,以及大小比較等知識的掌握基本上是空白。但是鑒于甲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強,數學素養好,又善于動手操作,而乙班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將思維過程用言語表達的情況,我設計了兩套教案,期待著能“對癥下藥”,讓他們學得輕松,學得高效。
一、量體裁衣,細化教學目標
針對甲班學生數學邏輯強,樂于探索的心理,我從數學知識內部結構發展的需要出發制定教學目標:(1)通過研究■,■,■,■這四個分數,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2)能根據分數以及它對應的圖形,初步比較分數的大小并進行分數的加減運算;(3)感受分數與整數一樣也可以進行大小比較和運算,經歷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4)通過觀察、操作、聯想等活動培養學生有理有據地思考問題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針對乙班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觀察,富有童趣的特點,我緊扣新課標“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擬定目標:(1)根據生活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探究過程,初步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3)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二、求同存異,夯實教學內容
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起點的基礎上,我對甲乙兩個班級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甲班設計了這樣一些教學環節:課前談話,回顧以前學習過的計算方法(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再請學生列舉一個除法算式并解釋除法算式的意義)——借助除法的意義,引入分數■,并研究■的含義(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動手折紙,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用一張長方形紙逐次折出■,■,■,在此基礎上聯想出■)——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為例認識分數線,分子與分母,并引導學生指出分母“1”相當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分母8相當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數,整個分數■表示商)——運用圖形的直觀性,進行分數大小的比較和簡單的分數加減運算——回顧與總結(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
乙班學生具體形象思維比較發達,我就選擇生活情境“分月餅”引入(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個月餅的一半,也就是這個月餅的■)——著力弄清■的含義,為遷移做準備(讀寫■,尋找生活中的■,提供長方形紙折■,辨析■,)——結合不同圖形認識其他幾分之一,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如■,■等)——課堂練習——反例鞏固,歸納解題的思維方法(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分,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雖然甲乙兩班授課的切入點不同,教學過程也大相徑庭,但是和我授課的目的是一致的:(1)通過突破■這個基礎分數,引領出其他幾分之一;(2)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把對分數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3)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正因為牢牢抓住了這節課的主旨,我的教學就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三、因地制宜,生成學習資源
我們的教學設計是預設性的,多少帶有教師的主觀色彩,而課堂、學生是動態的,所以我們要隨時關注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學習資源。在甲班教學的第三個環節中,我要求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并用斜線表示出它的■。我預設著學生能橫折、豎折或者斜折,突然,課堂上有個學生冒出來說,老師,我還有別的方法。我驚訝之余,把他的作品拿上來讓其他學生判斷對不對,頓時,課堂炸開了鍋,意見不一。連問幾個學生,發現他們無非就是不能斷定有沒有平均分。我靈機一動,拿出剪刀,沿著折痕,把這個長方形一分為二,然后把一半翻轉過來,就發現完全重合。“是■,是■!”學生興奮地大叫。我趁機讓學生重新溫習了如何得到分數■的,扎實了基礎。
乙班學生在認識■的過程中,有個學生得到的是圓片,他通過對折三次,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可是一不小心,就涂了其中的2份。于是,我把他的作品貼在了黑板上,問:涂色部分能表示整個圓片的■嗎?學生紛紛搖頭,我繼續追問:不能表示■,還能用其他分數表示嗎?請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訴我答案。結果就出現了兩個分數:■和■。接著我再請學生說一說,分數■是怎么得到的?把圓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又怎么得到的呢?我把每兩份看成一份,整個圓,就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那么你能比一比■和■的大小嗎?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通過觀察涂色部分的大小,得出■=■。這不能不說是整堂課預設之外的驚喜。
雖然一課兩案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學習過程,獲得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體驗,但是本人覺得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必須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課前要對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摸底調查,不同的學習風格是設計兩案的前提。(2)由于兩個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上的不同,教學環節顯得差異較大,教師必須在課前充分熟悉教案,授課的時候也要有清晰的邏輯,才不至于出現兩案教學環節交錯的尷尬。(3)“鬧中取靜”,不要一味地停留在課堂教學環節的突破,課后要做一些對比練習,以查漏補缺。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余姚市陽明街道新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