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蓉 孫大東
1 檔案學專業信仰構建的迫切性
崇高的信仰可以建立起人們對事業的孜孜追求,建立起同事之間乃至所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純潔的友誼,這是比個人利益甚至是生命更高的瑰寶?,F時代中國的檔案界,雖然在先進技術的催化下綻放出勃勃生機,卻無法掩蓋歷史和現實造成的痼疾。
首先,從檔案實踐工作來看,檔案職業的邊緣化趨勢已不可避免。第一,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換句話說,檔案職業客體——檔案的內容是過時的信息,在信息時代,面對信息呈現幾何級能量爆炸的威力,檔案根本不堪一擊?,F代,很少有人對過時的信息感興趣,再加上附著在檔案身上沉重的保密枷鎖,使得檔案更加鮮有人主動問津。第二,檔案管理人員由于守舊思想嚴重,依然抱著安全第一、保密為要的思想,視檔案開放利用為畏途,造成檔案利用率極端低下且長期止步不前。第三,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檔案工作由于其本身的特點無法創造出經濟效益,因此不為社會各部門所重視。
其次,從檔案學學術研究來看,檔案學已處于瀕危狀態?!霸谏锝?,瀕危動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據統計,“2010年各高校檔案學專業教師總數為314人”,而“2010年全國4所高校共招收檔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15人”。檔案工作人員之中可稱為檔案學人的數量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但是,可以通過一組對比數據管窺其全貌,“檔案學科31名核心作者(高產作者)中29人來自高校,僅有2人來自檔案實踐部門”。更為嚴重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實行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型,推行公務員制度,相當大一部分檔案工作人員轉為公務員或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再評審專業技術職稱。于是,檔案實踐部門工作人員研究檔案學的動力大為降低,研究力量日益萎縮”。有學者估計,目前檔案學的理論研究者有1000人左右。規模如此之小的科學共同體支撐起檔案學科已殊為不易,要使其發展壯大就更加任重而道遠了。而且,目前,檔案領域去檔案化的傾向非常嚴重,學術成果中大量充斥著掛靠其他學科的方法和理論解說檔案問題的現象,更有甚者,許多檔案學學者、博士研究生染指圖書、情報甚至是計算機科學等其他領域,“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對檔案學本身的問題卻不聞不顧,尤其對檔案學元問題鮮有人研究。
對于檔案專業的發展來講,目前的形勢已經刻不容緩,邊緣化趨勢和瀕危趨勢已成為橫亙在檔案專業發展之路上的兩道巨大障礙,如果再不引起業界人士的警惕和關注,檔案專業將會有消亡的危險。
2 檔案學的獨立和成熟是構建專業信仰的必要條件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發起的“行政效率運動”,原本是當局應付時事的“應景之作”,卻不料成就了中國檔案學這一新學科的誕生。經過后人的不斷努力,檔案學科得以確立并不斷發展。
“2007年9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公布國家重點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07]4號),公布了自2006年12月以來進行的國家重點學科考核評估、增補和一級學科認定等三個階段工作的結果。武漢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獲得了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繼續鞏固了該學科在國內的優勢地位。借此,該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檔案學專業隨即跨上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臺階?!苯涍^八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檔案學已經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其學科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建立于中國檔案管理實踐基礎之上的中國檔案學,發展到如今業已成熟的程度,“行政力”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甚至學科建立的第一推力就是行政力。但是,與中國檔案管理實踐本質不同的是,中國檔案學要遵循的是另外一個發展規律——學科發展規律,尤其是其步入成熟之后,規律作用的外化體現得愈加明顯。而中國檔案管理實踐則不同,它有自己發展的模式和軌跡。而且筆者不揣淺陋,認為只要檔案管理實踐的對象——檔案的性質和功能不變,檔案管理實踐就永遠擺脫不了“政府——行政”的介入和干預,只是不同時期“枷鎖”的松緊度不同而已。
人是社會活動最積極的因素,也是社會進步的最終推動力,科學的發展亦是如此。作為檔案學專業的主體,檔案人是推動專業學科發展的主要因素。當然,此處所說的檔案人是從事檔案學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個體的集合,這個集合的合力決定著檔案學專業的發展。既然是合力,就有很多種成分,但是,其中必然有一種力量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是專業信仰的慣性力。它是學科發展的靈魂和持久動力。
專業信仰是科學共同體對本學科的認同和信服,具體表現為對本學科學術研究的一種積極樂觀的孜孜追求。尤其是在學科發展遇到瓶頸或困境的時候,表現出的樂觀向上和自尊自豪的意識。在八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檔案學專業理論和實踐不斷豐富,并已形成了自己專門的方法論體系。與此同時,中國檔案專業的特質也逐漸清晰起來,如特定的研究和管理對象,特定的專業理論和管理程序,以及體現在檔案人身上強烈的職業責任感,等等。在此基礎上,構建檔案學的專業信仰就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3 檔案學專業信仰的構建需要堅持良好的學術品質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3.1 學術品質。對于一門專業學科的發展來講,學術研究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術研究可以為專業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也是專業學科主要的評價內容。對檔案學專業而言,檔案學者們專業信仰的構建就顯得極為重要。
學術品質是科學共同體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品性和認識等的本質。具體而言,學術品質可有很多表現形式。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學術品質包括嚴肅的科學態度、勇于奉獻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作風等。歷史學界對此有一種非常簡潔明了的概括——“坐冷板凳”。學術品質是一門學科發展內在的規范力量,它主要在學者“代際”之間傳承,決定著學科發展的軌道。而專業信仰則是學科發展內在的精神力量,它主要在“代內”流通,決定著學科發展的延續。
對于檔案學人來講,堅持良好的學術品質除了要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等要素之外,還應擺脫行政力的束縛和世俗化的傾向。首先,中國檔案學發端于“行政效率運動”,而研究的對象和基礎——檔案實踐工作自古以來就是政府的附庸,而至今依然依賴于行政力量而存在。也就是說,中國檔案學的學術研究與行政力量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聯系。其次,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檔案學界不可避免地也遭受了不良社會風氣的污染——急功近利地爭搶各種科研課題卻敷衍了事,剽竊抄襲屢見不鮮,不做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準備工作而制造一篇篇學術垃圾……說到底都是一顆顆功利心在作祟。這兩種情況對檔案專業的發展都是極其有害的。但是,作為視專業發展為己任的檔案學人來講,必須擺脫這些枷鎖,才能促進檔案專業的發展。
3.2 研究方法。不可否認,研究方法充其量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不可能對專業信仰的構建產生本質的影響。但是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卻可以帶來學術積淀的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學者們提供一種理性的思考和借鑒,進而帶來理念上的變化。
歷史證明,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是符合檔案學發展規律的兩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放眼世界,被奉為檔案學經典的著作——《荷蘭手冊》、《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無一不閃耀著實證主義的光輝,歐美檔案學持續繁榮的動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拜實證主義傳統所賜。而歷史主義更是與檔案學的研究和發展有著天生的淵源。
中國檔案學術界很長時間沒有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正身”了。要么就代之以嫁接和抄襲的偏頗,即便有實證也是觀點的附庸而不是原點,要么就代之以自說自話,以今人的觀點和態度替古人說話。且看“圣經”是如何煉成的:翻看《荷蘭手冊》,幾乎每一章節前首先就是一大段實例,而后是分析,最后才是那幾十條結論,真是水到渠成,即使沒有那些結論,明眼人也會猜出結局,這才是真正的實證主義。歷史主義就更簡單,通俗地講,就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將歷史事件放在其所發生的歷史階段去考查,而不是今人連“時空”都懶得穿越就去替古人說話。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至少是社會科學都應當應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一門學科“原始資本”積累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對專業信仰砥礪和積淀的最重要的工具。
近年來,中國檔案學術界出現了一種令人欣喜的事態——久違的理性化,集中表現為對民生檔案等內容的關注。但是,很快這種理性化的苗頭就被淹沒在盲目跟風的大潮中。其曇花一現的乏力,根本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缺失和偏頗。中國檔案學的學術成果和實力決定了我們現在一定要以低姿態、超努力的態度去謀求學科的堅實和快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呼喚研究方法的理性回歸,堅持以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為主體的方法體系,積淀專業信仰,積累學術勢力。等到學科勢力足夠強大時,我們追求的學科尊嚴便會悠然而至。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為世俗功利折腰,不被艱難困苦嚇倒,堅持專業信仰并為之努力奮斗,檔案專業才能真正生機勃發。
(作者單位:宋慧蓉,河南省檔案局;孫大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來稿日期:201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