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忠現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要實現新轉變:由重知識傳播向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學內容選擇向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要多下工夫。怎樣實現這一目標?正確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所謂訓練,是指師生在課堂上的雙邊活動。
關鍵詞:訓練;突破;關鍵;精當
一、訓練要有新的突破
訓練是以知識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為魂,以知識的內在聯系為線,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現。在知識再現的過程中,對學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們對舊知識有新的認識和理解。這個“新”,蘊含著學生的一種新的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對于較大的單位,比如說“千米”“噸”等,由于其經驗的限制往往沒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師這樣說了,他也便這樣記了,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字符而已。
二、訓練要抓住關鍵
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提示。這一提示,絕非是將新知識、新內容指點給學生,也絕非講授,而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朝著教師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發現、去認識、去提高。在概括過程中表現為善于精細地估計數學材料,準確選擇推理條件。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事物的形態、特征,并比較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三、訓練要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更多思考、爭論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內在潛力,促使他們不斷地產生創造的欲望。學生在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既會有成功的喜悅,也會有錯誤或不完善的思考。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覺、合理地聯想來訓練他們思維的敏捷性。因此,在教學目標實施的過程中,要將教學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理想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教授目標和學習目標的統一體。理想的教學目標還應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個別學生的需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綜上所述,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注意從思維的興趣、目標、方法、過程及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訓練,并注意把握“導”和訓練時機,掌握“導”和訓練方法,才能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
(作者單位 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鎮蘇家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