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丹美
摘 要: 近年來,我國房價不斷上漲,買房難成為百姓肩上最重的三座大山之一。高房價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80后”成為高房價最直接的受害者。本文從“80后”成為當今房地產市場的購房主力這一社會現象出發,從不同角度對這些購房的“80后”進行分類并分析,總結出高房價對“80后”的消極影響并嘗試提出解決機制。
關鍵詞: “80后” 房地產 購房 租房
一、“80后”成為當今房地產市場的購房主力
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八條”,之后又發布一系列的“國六條”、“國五條”、“新國五條”,再聯系新一屆的黨中央領導班子近來對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舉措,中央政府力圖穩定房價,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可見一斑。然而從實際結果看來,政策實施效果卻不容樂觀。
正如很多學者分析的,導致高房價現象的原因是復雜而多方面的:地方政府實施“土地財政”,銀行信貸機制的不健全,房產投機分子的惡意炒樓,不良房地產商的大量囤房等等。然而,Alchian( 1964) 說過:“價格,是買家與買家競爭、賣家與賣家競爭的結果。”房價高抬并不僅僅是政府、銀行、房地產商多方博弈的結果,中國房地產市場中大量的買房人也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受“有房才有家”的傳統思想影響,中國人比西方人更看重住宅,更傾向于購買產權屬于自己的住宅。在中國如此龐大的房產消費者中,還有一批占據絕大部分數量的具有顯著特色的人群——“80后”。 1986年至1990年爆發的第三次嬰兒潮,使得從2000年至2009 年中國社會的中青年人口增加超過8000 萬,這些人成為了現如今房地產市場的購房主力。
二、“80后”作為購房主力的分類
(一) 根據買房動機不同
根據買房動機,可以將這些“80后”購房主力的買房動機分為結婚和其他。
一方面,結婚是“80后”買房最主要的原因。有房才有家,中國人對房子有一種特殊的情結,“有車有房”幾乎成為了“80后”擇偶的基本要求。2009年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就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國的“買房難”問題,男女主人公住在一個租來的10平方米的石庫門房子中,辛苦工作只為攢夠首期,變身房奴。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愈加多元化,思想更加開放,這表現在多個方面:第一,成家立業的思想被先立業所取代,現代生活的競爭壓力使得人們將所有精力都投在工作上,沒有時間精力去擇偶戀愛,同時,工作上的回報使得他們擁有大量的閑置資金,這個時候購買房產僅僅是供自己居住需要或者是投資需求,與婚姻并沒有關系。第二,“80后”更加看重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現代社會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和豐富龐大的網絡交際圈使得“80后”與父母一輩的生活作息時間嚴重違背,生活方式也不一定能被父母所接受,比如有些人選擇職業玩家、網絡寫手等工作,與父輩的就業觀念出入甚大,父母會覺得他們不務正業、生活邋遢、遲睡晚起等,為了避免矛盾加劇,搬出另住就成為了不錯的選擇。第三,2012年頒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也大大刺激了未成婚的大齡青年的購房欲望,辛辛苦苦還房貸,只要不動產沒登記在自己名下,離婚后就什么房子都撈不著,還不如自己努力結婚前先賺個首付,買個房子。
(二) 根據付款方式不同
“80后”買房的付款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父母一次性付款買進,二是父母支付首付款自己支付按揭,三是全部自己支付。
以“80后”的實際購買力和目前的房價來看,大部分“80后”都不具備能力一次性購買房產,少數工作能力強、工資水平較高的可能能支付首付,再在之后漫長的二三十年成為一名光榮而又沉重的房奴。也有可能是男女雙方以結婚為基礎共同為一套房子而努力,根據婚姻的“規模效益”,可以為買房和房貸分擔一半的壓力。
排除以上兩種自力更生的情形,父母為孩子買房或者支付首付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從20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由此開始形成的“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進一步強化了上一代人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利他心理”——老年人很愿意為孩子們買房。2005年人口普查數據調查顯示,中國老年人的房屋面積需求雖然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非常緩慢,印證了“老年人會幫助子女買房”的猜想。
(三)根據房屋所有權占有與否
根據是否占有房屋所有權,房地產市場中存在買房和租房兩種類型。
作為“80后”的年輕人,畢業工作結婚,總是有很多人在買房與租房的岔路口徘徊,是“高壓供樓”還是“優質租房”? 買房結婚,中國人對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有一種特殊的情結。1999年,人民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正式生效,“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的消費觀念深深地影響了“80后”,貸款買房一時成為潮流。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房價扶搖直上,首付以及隨之而來沉重的房貸使得眾多的“80后”工薪階層望而卻步。畢竟,從經濟角度來說,房屋使用權為70年,而房屋本身的壽命可能才50 年,在中國甚至可能還不到50年。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 年中國《經濟藍皮書》指出,以現有房價水平,中國目前85%的家庭沒有能力購買住房。所以,盡管每個租房的人都有一顆買房的心,租房的人還是占了絕大多數。然后,如果房價不降,房租就要上漲,以滿足20:1的投資回收規律,這遲早會突破承租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極限。
三、高房價對“80后”的消極影響
(一)“80后”一代的就業觀、擇偶觀被扭曲
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經典的愛情語錄:“有了自己的房子,未婚女子就像是憑空小了幾歲,又有耐心慢慢地挑選愛人了。”網上還有人戲言:“有情人終成房奴,有房人終成眷屬。”房子對“80后”婚姻觀念的影響可見一斑。以前找對象看人品、看家世、看性格,現在找對象看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有沒有存款,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
貓撲網上有一篇熱帖,題為《悲哀:房子讓“80后”成為垮掉的一代》,20年前的北大學子為了強大祖國而奮斗,20年后的北大學子為盡早買房而汲汲營營。 “80后”是當今中國社會舞臺絕對的主角,是國民競爭力的核心體現,卻被房子“套牢”,不敢拋棄并不熱愛也沒有思維深度的“鐵飯碗”,不敢孤注一擲去創業,當國家的未來放在這群房奴肩上時,何談國家的創造力、發展力、競爭力?
(二)購買力下降,不利于擴大內需
以2008 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的消費率僅為35.3%,這不但遠低于同年美國的70.1%,也低于同屬發展中國家印度的54.7%。“80后”不僅是房地產的購買主力,還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當大部分的工資被月供“套牢”,購買力下降,又哪里來閑錢去消費,去刺激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與消費率低相對應的就是中國的高儲蓄率。沒有人會相信,改革開放30 年后的今天,中國老百姓還是只喜歡存錢,而不愿意增加消費支出來提高生活水平。如果我們看看尚未購房的人群全家上下如何節衣縮食和已經購房人群的月供壓力之大就知道,房價上漲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居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為什么政府的擴大內需政策很難奏效。
(三)導致社會資源分配更加不均衡
房價上漲過快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加不均衡,具體表現在地域上、階層上還有產業上。首先,“80后”的青年人大量涌入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使得大城市的房價更高,偏遠地區的空房率更高。房價高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的房價顯然要高于全國平均房價,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房價則沒有上漲得那么厲害。大量的資金、勞動力被套牢在經濟發達地區,并不一定能加速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卻一定會讓欠發達地區更加貧瘠。其次,高房價使得大量財富由一般收入群體向少數高收入者,特別是投機者和房地產商手中集聚,這些投機者和房地產商利用這些財富進一步哄高房價換取更大的財富,使得社會貧富分化差距更加懸殊。最后,房地產業已經成我國的支柱產業,它直接或間接地帶動建筑、建材、冶金、交通、通信、家具、紡織、金融保險、商業服務等眾多產業的發展。然而,一個強國的發展離不開實業,中國的儲蓄資源更多地被引導到了房地產投資上,相對而言,工業發展、科技教育以及基礎研究開發的投入自然就少了。這或許是為什么同樣都是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只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印度則是智力密集型的軟件產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四)激化社會矛盾
“買房難”已經成為壓在民眾身上最重的三座大山之一,高房價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房價非理性上漲的背后是官商勾結、政治腐敗、貧富懸殊……這些都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房地產市場的非透明化面對網絡時代的高度透明化,使得百姓對政府越來越不相信,對房地產商一竿子打死,將“買房難”的問題無限擴大化。
四、針對“80后”當前房地產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完善住房租賃制度,構建合理住房消費結構
租房作為一種經濟方便的消費方式,不應僅僅被看待成未買房前的過渡方式。真正合理的住房消費結構應是 “購房”與“租房”互為補充,在強調對住房所有權尊重的同時,更強調對住房使用權的保護,從而使購房者買得“心安理得”,租房者住得“理直氣壯”。 但是,不同于發達國家站在保護弱者的角度,以租者權益保護為重點,我國目前的住房租賃制度似乎對出租方更為有利,以致經常會出現類似房主隨意上調租金,房主強令租者退租,房主隨意進入租房等侵犯租者權益的現象,更容易給租者形成一種“不安全”、“寄人籬下”、“沒有歸屬”的感覺。
只有完善了住房租賃制度,真正站在弱勢群體——租者的角度,給予租者充分的法律保護,才有可能使人們接受“租房居住”的消費結構,才能有效遏制房價的繼續上漲。
(二)加強房地產市場信息透明化有句話叫做“因為無知所以偏見”,民眾因為對房地產市場的信息不了解,所以才會相信網上的人云亦云,放大了偏見。正如有網友爆料“開發商可以很容易更改容積率,甚至是幾個幾個的增”,這句話其實就是帶偏見的,容積率的更改是可能的,幾個幾個增的說法就過于夸張了。只有加強房地產市場信息的透明化,尤其是交易環節的透明化,積極落實“一房一價”,才能保護處于弱勢的購房者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杜絕類似“愚民哄抬房價”、“買漲不買跌”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徐建煒,徐奇淵,何帆.房價上漲背后的人口結構因素:國際經驗與中國證據[J].世界經濟,2012(1).
[2]社科院2011 年經濟藍皮書: 85%家庭無能力購房[EB/OL].http: / /news. sina. com. cn/c/2010-12-07/132521596145.shtml,2010-12-7.
[3]原鵬飛.房地產增長的經濟效應與房價的非理性上漲[J].調研世界,2012(2).
[4]胡光志,張劍波.中國租房法律問題探討——現代住房租住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2(1).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