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蘋
摘 要:新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引入給我國會計實務處理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公允價值在內蒙古上市公司中的具體運用,發現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與轉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余管理。這也就給政策制定者和國家相關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監督,政府部門也應出臺更加詳盡的操作指南,規范上市公司的任意行為。
關鍵詞:公允價值 金融資產 資產減值 企業合并
2006年我國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解釋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新會計準則在多個具體準則中運用了公允價值。我們統計了滬深主板上市的注冊地在內蒙古的18家公司(原為20家上市公司,其中600240華業地產和600159大龍地產注冊地已變更為北京,因此剔除于統計數字之外)的財務報表發現,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且對企業財務影響比較大的事項主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資產減值準備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幾項。
一、金融資產
從表1可以看出,這兩家公司對外投資的數額都非常大,因而其投資收益對利潤的影響也很大。西水股份2008-2011年的4年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占營業利潤的比分別為39.6%、91.8%、768.9%和409.11%。尤其需要關注2010年的情況(見表2),從母公司的利潤表來看,扣除投資收益(11740.05萬元)后其營業利潤從 996.89萬元變為虧損10743.16萬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為7665.43萬元,遠大于營業利潤6668.54萬元(7665.43-996.89),說明該公司銷售產品為嚴重虧損,利潤的取得完全依賴于投資收益的增加。
華資實業2008-2011年的營業利潤分別是-12198.17萬元、7399.69萬元、-9094.73萬元和456.01萬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對企業影響最大的年份是2009年和2011年。該公司2008年和2010年均為營業虧損,但2009年和2011年由于投資收益的存在,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增加,使得這兩年的營業利潤由虧損轉為盈利,而由于此項操作該公司也就避免了連續虧損的境地。
二、資產減值準備
2011年度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華資實業和西水股份計提減值準備的情況,兩家公司計提及轉銷的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占利潤的比重都非常大,值得進一步分析。
華資實業其他應收款計提的壞賬準備占總的壞賬準備的比重為79.2%,此項并非由于銷售產品產生的應收款,更應格外引起管理當局的重視;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數和轉銷數都非常大,究其原因可能與該公司極調整產業結構有一定關系,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大量提取也可能是想一次性提足損失,以后可以輕裝上陣,以減少利潤指標的壓力。
西水股份按照應收賬款數額計提的壞賬準備提取率高達72.55%,說明該公司為了增加利潤盲目賒銷,造成大量的應收賬款。本期處置存貨轉銷的存貨跌價準備占利潤總額的比例為497.42%(注:為原材料計提的跌價準備轉銷),說明企業之前盲目大批購進原材料,既造成了原材料的積壓又占用了流動資金,在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的漏洞。
新準則明確規定,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是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中較高者確定。這一規定對企業來說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間:首先,公允價值的確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其次,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計算中的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使用期限、折現率這三要素的確定都有一定的難度。由此使得企業在計提和轉回、轉銷資產減值損失時增大隨意性。企業可以通過計提、轉回、轉銷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或者利用非流動資產處置時可以沖銷減值的規定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以此進行盈余管理。
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規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購買方在購買日對作為企業合并對價付出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近幾年,內蒙古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的情況比較多,最為典型的是原富龍熱電(000426)2010年經過重大資產重組后更名為興業礦業,屬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從該上市公司近4年的合并利潤表(表4)可以看出,營業收支相抵減后的凈額均為負數,表明營業成本均遠大于營業收入,而從利潤總額的表現來看,2009年和2011年均為正數,取得盈利。但分析其取得盈利的途徑我們發現:2009年由營業虧損轉為盈利是因為其投資收益大幅度增加達到18487.34萬元,投資收益占利潤比高達233.95%,其中: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收益17907.76萬元,2011年營業利潤仍為虧損7288.39萬元,但利潤總額卻是盈利18839.63萬元,究其原因是2011年公司實施了重大資產重組,此項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產生收益(營業外收入)19587.55萬元,此一項收益就占到利潤總額的比高達103.97%,本年度總的營業外收入占利潤總額的比達到164.58%。
分析該公司對外公告的財務報表數據,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一個結論:該公司的經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卻是有盈有虧,虧損轉為盈利的途徑是非主營業務取得收益大幅增加所致,而且第一年虧損,第二年必然是盈利,避免了連續虧損,這也表明該公司有人為操縱利潤的可能。從興業礦業對外公告的財務報告中可以看出,該公司利用長期股權投資和資產重組進行盈余管理的意圖很明顯,營業凈收入(營業利潤扣除投資收益)長期處于虧損狀態。2011年的重大資產重組給了投資人一定的希望和信心,該公司能否通過重組走上盈利的軌道,我們拭目以待。
從內蒙古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情況分析可以看出:新準則中對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使用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因此所有的內蒙古上市公司均采用成本模式進行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強調要近期內出售,此項規定對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進行了限制;雖然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取得利得,但從我們分析的結果來看,很少有公司進行此項盈余管理,一方面是,此種交易必然涉及另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取得收益的同時,必然給另一家公司帶來損失,另一方面,該種交易只能是一次性的,且準則中也有比較詳細的規定,使企業不便進行利潤的調整。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與轉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等中的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余管理,達到調整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上市公司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監督,政府部門也應出臺更加詳盡的操作指南,規范上市公司的任意行為。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2006(2).
[2]毛新述 ,戴德明.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準備計量的統一[J].會計研究,2011(4).
[3]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J] .會計研究,2009(5).
[4]張榮武,伍中信.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研究,2010(1).
[5]周明春, 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9).
[6]支曉強, 董盼.公允價值計量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J].會計研究,2010(1).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