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文 丁鵬
摘 要: 本文以浙江省58個縣域單元為研究對象,借助SPSS,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浙江省2010年的縣域經濟差異狀況進行分析,定量化評價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等級差異,并采用GIS空間可視化表達研究了浙江省縣域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征。基于浙江縣域經濟差異特征,提出了加快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法 縣域經濟差異 協調發展 浙江省
一、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
就縣域經濟層面來看,影響縣域綜合發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何從大量的因素中提煉出能夠體現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性因子,用較少的維度去衡量縣域經濟的差異,主成分分析法作為一種成熟的評估方法,可以滿足這種綜合評估的需要。因此,本文選取主成分分析法(PCA)來分析當前的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結構特征。
本文從四個方面選取了共14個指標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首先是代表總體經濟規模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總值;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指標,本文選取人均GDP、地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第三是地方政府財政能力,衡量指標包括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支出;最后是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選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評價指標。
建立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后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驟為: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錄入SPSS2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要求KMO大于0.75且方差累計貢獻率不小于85%計算各主成分得分;根據各主成分得分確立主成分得分的系數表達式;按公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各個主成分的得分;計算各縣市綜合得分。
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利用SPSS20.0統計分析軟件對2010年浙江省各縣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后,得到主成分初始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依據主成分分析法方差累計貢獻率不小于85%的原則。上述因子中前三個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高達93.095%,可看出選取這三個主因子能夠代表全部變量所表達的信息。
為了考察浙江省58個縣域單元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按3個主因子計算綜合評價體系內各指標在主成分中的載荷選取主因子,確立主因子的負荷矩陣,計算各年份各縣的主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對各縣綜合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排序。
表中列出的綜合得分是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分值,可以從分值上進行較為直觀的比較。得分大于0,說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于浙江省縣域經濟平均水平,分值越高則說明其發達程度越高,得分小于零的地區,其經濟實力低于平均水平,相對落后。
二、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等級分區
上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各縣市綜合得分構成的一個經濟實力指數,可以用來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及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經濟實力等級是指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強弱等級。本文把浙江省縣域經濟實力等級由強到弱分成七個等級類型,歸納成4種發展水平類型。縣域經濟實力等級分A級、B級、C級、D級、E級、F級、G級等七個級別。浙江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等級分類。
為了考察浙江省58個縣域單元的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狀況,按表3中列出的綜合得分將58個縣市分成7個檔次,采用Arcgis軟件對各縣市的綜合得分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從空間上進行較為直觀的比較分析,分值越高顏色越深。
描繪了2010浙江省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各種發展水平的縣市從空間分布來看,浙東北的縣域整體發展水平較高,以穩定的和上升的發達型為主,浙西南地區則以上升的欠發達型為主,溫臺沿海穩定的欠發達型占多數;浙江省經濟格局從西南向東北呈現“3+1”的空間格局,即三大經濟核心區和浙西南欠發達地區的格局。
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看出,浙江省各縣的經濟綜合得分存在明顯的分異和集聚特征。就分異特征來說,具體表現為東北與西南之間的差距,浙東北地區各縣的綜合得分普遍高于浙西南甚至浙江省大部分地區。與浙江海拔梯度差異相反,浙江省縣域經濟發達程度呈現出從浙西南到浙東北的由低到高的梯度差異,麗水-金華-紹興-寧波沿線為典型梯度分異帶。而集聚特征包括兩點:第一,綜合得分較高的形成一極三個組團的縣域集聚,“一極”是義烏市,“三組團”分別是環杭州灣集聚區、溫臺沿海聚集區、浙北聚集區;第二,綜合得分處于C級的欠發達縣市基本聚集于浙西南的內陸市麗水、衢州地區。
三、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結構特征
通過圖1和表3可以看出,浙江省縣域經濟空間結構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兩極分化明顯,多數縣域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按照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等級分類,浙江省縣域經濟處于發達水平的有9個,而處于欠發達及嚴重欠發達的縣市有31個,處于中等發達水平的縣市只有18個。浙江省縣域經濟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多數縣市處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以下,縣域人均GDP總體離散度進一步加大,從而導致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擴大。
(二)經濟發達縣域集中于環杭州灣地區
2010年浙江省縣域經濟綜合得分大于零、處于中等發達水平以上的縣市共27個。其中14個位于環杭州灣地區,4個位于浙西北地區。整個環杭州地區的17個縣域中僅有岱山、嵊泗、新昌等3個縣市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緊鄰杭州的浙西北納入杭州灣地區,那么環杭州灣地區及浙北形成發達縣域集聚區,其余的中等發達水平以上的縣市,浙東南6個、浙中3個,呈斑塊狀分布的空間格局。
(三)欠發達縣域分布于廣大的浙西南地區
浙西南的衢州市、麗水市地區的全部縣域綜合得分都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在31個欠發達和嚴重欠發達縣市中,衢州市和麗水市占13個,加之其他浙東南8個欠發達縣市和浙中4個欠發達縣市基本都緊鄰衢州、麗水地區,因此廣大的浙西南地區形成了欠發達縣市集聚的空間格局。
(四)發達縣域集聚在增長極和交通線周圍
浙江省的發達縣域主要分布在環杭州灣的浙北地區,因為浙北地區是浙江省受到全國經濟中心上海市輻射及省級經濟中心杭州、寧波輻射最強的地區,也是交通網最密集的地區。滬杭、浙贛、杭甬、杭宣鐵路以及滬杭甬、杭寧、杭徽等高速公路在環杭州灣浙北組成密集的高速交通網。加之來自上海強大的經濟輻射作用,浙北地區各縣人均GDP較高。相對來說,浙西南和浙東南地區的交通網密度較低,大多數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為落后。
浙江省縣域經濟最顯著的差異表現在低海拔地區與高海拔地區之間的差異,平原地區與山地地區之間的差異,沿海平原與沿海山地及海島地區之間的差異。因此加快浙江省欠發達地區縣市經濟的發展,減小縣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關鍵是加快浙江省山區縣域經濟和海島經濟的發展。
四、協調發展浙江省縣域經濟的政策建議
自2000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系列政策,以加快浙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出了“山海協作工程”、“山海經濟”、“山上浙江”等以提高低收入地區居民收入為導向的系列政策。其中這些加快欠發達地區或者山區經濟發展的政策都可以納入浙江省的山海協作工程。
(一)促進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
一是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和生產主體成長;二是建立跨區域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帶動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壯大;三是探索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促進山區循環農業加快發展;四是加快建設山區特色農業基地的基礎設施,促進山區特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
(二)促進山區二、三產業發展的政策
沿海地區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潮為浙江省欠發達縣市的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按照山區的發展定位,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大力鼓勵山區農民創業發展,推動山區二、三產業有序發展。一是大力營造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吸引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落戶。二是大力鼓勵山區農民創業發展。鼓勵重點塊和限制開發區塊的山區農民發展家庭工業;鼓勵難以外出就業的農民就地發展來料加工、休閑旅游等產業。
(三)促進山區資源開發和再造的政策
浙江省山區低丘緩坡面積較大,是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也是山區經濟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支持山區低丘緩坡的綜合開發利用。建立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對可作為建設用地和可開墾為耕地的低丘緩坡做出評價。研究制定鼓勵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的具體辦法及相關政策,特別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要對山區低丘緩坡的開發利用予以傾斜。
(四)分類考核,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得益”,“誰貢獻大、誰多得益”原則,逐步提高各類資源費用與生態補償的比重,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標準體系,探索征收環境資源稅和實施生態補償保證金制度,并著重向欠發達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傾斜,重點支持水系源頭、自然保護區、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完善跨界斷面河流水量水質目標考核與生態補償相掛鉤的制度,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飲用水源保護補償機制。
(五)深化陸海聯動,落實山海協作工程內容
實現浙江省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還必須進一步深化山海協作內涵,要把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和扶持山海協作政策創新發展統一起來。要求發達地區既要幫助山區縣市引進項目、引進資金,同時也要幫助解決項目建成后的技術開發、市場拓展、管理營運等具體問題。進一步完善山海協作機制,深入開展發達地區市、縣、鄉對欠發達地區的三級對口合作幫扶,提高結對合作幫扶成效。重點支持對口欠發達地區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設施條件。
參考文獻:
[1]余鑫星,宮少穎,吳永興. 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統計分析[J].地域開發與研究,2012,31(3).
[2]余建新,祝煒平. 浙江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地域開發與研究,2004,23(4).
[3]張雪,張廣勝. 遼寧省44個縣域經濟差異的時間演變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
[4]張云奇.山區小流域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關系分析——以浙江安吉縣小流域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05.
[5]趙波.發達與欠發達地域經濟發展比較研究——以順德、始興、大理、硯山為例[D].中山大學,2005.
[6]趙玉芝,董平.江西省縣域經濟差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12(1).
[7]Geng Jianzhong.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the WestCoast of the Strait [J]. Chinese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6).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