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林
摘 要:本文分析和探討了目前我國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領域存在的問題,即軟硬件建設不能同步,重效應輕效果,理論研究與實踐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實踐領域的管理體制欠缺完善,教育技術的資金投入不充足,長久照搬國外理論和經驗等。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教育技術未來發展的有效思路。
關鍵詞:教育技術 發展誤區 未來思路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教育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教育的發展。但我國的教育技術工作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如果不重視、不解決,勢必會阻礙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
一、教育技術發展中的誤區
(一)硬件、軟件建設不同步
這是一個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的老問題。往往是重硬件、輕軟件。80年代初,我國出現過一哄而上搞“電視課堂搬家”的現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費。90年代以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興起,教育信息化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據2000年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小學各類計算機設備242萬臺,建立校園網的學校5700所。至此,硬件建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軟件建設還是跟不上硬件建設的步伐,軟件匱乏成為開展教育技術工作的瓶頸。因此,我們應該關注硬件和軟件的并行建設,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軟件建設的道路。
(二)重效應輕效果
這反映在多個方面:其一,重技術輕理論。教師熱衷于學習技術,而對教育技術理論則持懷疑、否定甚至拒絕的態度。其二,重制作輕應用。人們在制作教育教學軟件時,認為“只要運用了教育技術,就一定能夠促進教學”,而不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的反饋和評價,致使真正優質的教育教學軟件稀缺。其三,重評獎輕實用。許多教師運用教育技術手段只是為了獲得參加各種比賽、公開課的機會。
(三)理論研究與實踐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一方面,教育技術的研究人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另一方面,教育技術的實際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學人員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教育技術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踐是理論的先導,同時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改理論。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教育技術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各有優勢和不足,如果能夠協力合作、交流溝通、優勢互補,將會促進教育技術在理論和實踐領域的更快發展。
二、教育技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實踐領域的管理體制欠完善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一般都設有專門的教育技術機構,比如電教中心、教育技術中心、計算機中心等,但相應的管理體制不健全,教育技術機構應有的功能得不到發揮。管理體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們對教育技術機構的功能沒有形成清晰、正確的認識。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對于教育技術的看法各異,比如認為它就是拍攝和播放電視錄像、管理配有電教設備教室、搞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教學等。正是這些不盡全面甚至錯誤的認識,使得教育技術機構的地位得不到足夠重視,很多電教人員常常只是維修工,或者課件制作人員、網絡維護人員等,而他們的專業背景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此外,電教人員與學校其他教學人員之間不能實現良好的溝通與協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問題。
(二)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
迄今為止,資金一直是困擾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需要設備、軟件的支持,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教育技術在我國起步之初,主要是國家投資,現在更多的是學校自籌解決,資金主要來源于教育系統內部。在國外,企業投資教育可以用來彌補教育資金不足。美國的—項調查表明,2000年5月份,私營機構對教育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近幾年,我國也出現了企業投資辦學的方式,不失為一種解決資金來源的新思路。
(三)照搬國外的理論和經驗而忽視中國國情
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進入美國的中、小學,我國也紛紛在中、小學引進計算機。而美國全國教育政策規劃及組織協會對全國中、小學微機使用調查后發現,計算機技術在學校中的開發及應用狀況,使那些原指望靠這種新技術給教育帶來一場革命的人們大失所望,許多教師拒絕使用由軟件公司提供的教學程序,理由是這些軟件的使用效果不盡如人意。中國也因此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從1996年開始,美國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網絡教育,興建中小學校園網。90年代末,我國的許多中小學校園網迅速崛起,但由于缺乏相關研究和政策的支持,大部分校園網并沒有給教學和管理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而美國1999年、2000年的教育技術標準,對教師和學生的相關技能與評判標準都有明確規定,美國兼顧了硬件建設和人力資源的建設。此外,我們在引進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時,往往是不加改造地使用,而不管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差異。當然,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例如人們在教育技術的定義問題上已經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國際上先進的理論、技術、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如何建設和發展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技術?中國的教育技術人才如何培養?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教育技術未來的發展思路
(一)強化理論研究,注重實踐環節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教育技術的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教育技術理論來指導。目前加快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已是當務之急。從電化教育過渡到教育技術,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其內涵與外延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倘若我們不考慮國情、不加過濾,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論,那只會將理論束之高閣,無法與中國的教育技術實踐相結合。因此,加強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首先應遵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對教育技術的發展有一個總體的把握。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夜郎自大,要踏踏實實、講求實效,切忌趕時髦、喊口號、做表面文章。應采取繼承與發展相結合、借鑒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努力把握世界教育技術發展的脈搏。準確定位、探索規律、揭示特性、澄清謬誤,引導學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努力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體系。
(二)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現代教育媒體技術的發展
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為核心。我國的教育技術經歷了無線電技術、音視頻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三個發展階段。隨著教育媒體的發展,音視頻媒體技術向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過程將會加速,數字化將是必然的趨勢。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衛星通訊技術將成為主體性技術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推廣應用。其中,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已成為核心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將在實踐應用領域中嶄露頭角。教育技術正不斷將新科技吸取轉化為適合教育技術的新觀念、新媒體,進而促使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模式產生更大的改變,使現代教育技術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中心,為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進一步完善教育技術學科體系
目前,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本質和特點以及教育技術的學科體系,教育技術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新的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等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是一件好事。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為大家所公認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標準和培養方案。因此,教育技術學科的人才標準培養、課程體系設置,也是完善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四)調整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
培養目標是育人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培養什么樣的人不僅是課程結構設計的依據,也制約著學科體系的建設,決定著專業發展的方向。許多院校在確定教育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時,過于注重就業的適應面,而忽視了精品人才的打造。培養目標模糊籠統,導致在制定教學計劃時總想面面俱到,結果顧此失彼,造成課程設置龐雜,畢業生樣樣都知道卻都不精。所以,確定適合于本校情況的人才培養目標,精心設計校本課程,是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當務之急。培養目標應該具體明了。建議將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定為:中等學校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育媒體編制人員、教育技術和管理人員。
四、結語
教育技術其實是一種方法、一種理念、一種發展的思路,并不是拿在手里就可以運用的工具,而我國該技術目前的發展應該說是“拿來主義”。以至于教育技術的諸多理論和經驗照搬發達國家,因而忽視了中國國情。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一種資本主義理論和技術的最初借用,必然會接受一次不盡人意的洗禮,這就是一種高新技術如何潛移默化進入人們生產生活的緩慢過程。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已日漸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那么,教育技術如何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進而如何把握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這已是眾多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毛祖桓.教育學科體系的結構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桑新民.技術-教育-人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學的哲學基礎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1999(2).
[3]李龍.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03(9).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