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超
在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各地紛紛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的今天,為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許多小城鎮在制定與地區實際相符合的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借助國家和地區提出的扶持小城鎮發展的相關政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也有一部分小城鎮,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制定的發展戰略與地區實際偏離,不僅沒有對當地的發展起到切實的促進作用,反而在小城鎮的發展進程中走了不少彎路。
清水河縣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是國家級貧困縣。該縣所處位置特殊,地處黃河中上游,位于內蒙古高原和山陜黃土高原中間地帶,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對于這樣的地區,如何根據地區實際,理性分析,合理定位,找到改善當地貧困狀況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點,實現地區發展、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共贏,成為清水河縣亟待解決的問題。
SWOT分析法即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分析法,是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一種戰略分析方法。由于該分析方法直觀、易操作,在企業管理、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本文通過建立清水河縣可持續發展SWOT分析,權衡地區發展的各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優勢因素
(一)資源優勢
1. 礦產資源優勢:清水河縣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已發現礦產種類33種,礦產地22處,礦點15處,礦化點3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2處。在已初步探明的礦種中,煤炭、石灰巖、高嶺土為優勢礦產。
2. 旅游資源豐富:清水河縣處于黃河中游,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我國燦爛的黃河文化、長城文化都在這里留下了印記,使得當地名勝古跡頗多。喇嘛灣旅游區、岔河口老牛灣旅游區、北堡長城旅游區等都是當地已經開發的旅游景點。
3. 植物資源豐富:清水河縣復雜的地形、豐富的土壤類型以及差異性較大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當地比較復雜的植物類型,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全縣共有野生種子植物63科,218屬,418種。其中,海紅果、小香米、綠豆等地方特產比較著名。
4. 水資源豐富:縣境地下水儲量約為1.23億立方米,地上水約10億立方米。流經縣境有黃河、渾河、清水河、古勒半幾河四條河流,總長度為108.5公里。此外,還有兩條較大的季節性河流楊家川和北堡川。縣境內泉水分布范圍較廣,水資源相對豐富。
(二)區位優勢
1.便利的過境交通:清水河縣位于蒙、陜、晉三省交界處,有著較為便利的過境交通條件。109國道、209國道、沿黃公路、豐準鐵路均經過境內。
2.清水河縣位于“呼、包、鄂”經濟三角區內,隨著呼、包、鄂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對清水河縣起到一定帶動作用。
二、劣勢因素
(一)地形劣勢
清水河縣處于內蒙古高原和山陜黃土高原中間地帶。由于長期受流水的侵蝕和切割,高原面貌受到嚴重破壞,地表形成縱橫交錯的溝壑,使當地呈現出波狀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境內有3公里以上的大溝630多條,大于100米的毛溝22890多條。清水河縣地勢由東向西漸次低下,海拔在960米至1837米之間。縣境內平川95平方公里,山地974平方公里,丘陵1499平方公里,構成了以低山為主體,低緩溝壑、土石山和沖擊平原并存的地貌類型。清水河縣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雖然豐富了當地的土地資源類型,也使當地受到了可耕地面積不足的影響。縣境內除部分河流沖擊平原地區的耕地資源質量較高外,其他地區大都面臨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較低的問題,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瓶頸。工業用地和城鎮建設用地布局,同樣受到地形狹長、坡度問題的限制。
(二)社會經濟劣勢
1.經濟基礎薄弱:清水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為49281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3629萬元,第二產業431356萬元,第三產業203956萬元,人均生產總值33637元。在呼市9個旗縣區中,地區生產總值最低,僅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3%。
2.基礎設施不完善:清水河縣經濟落后,鎮區規劃建設也相對落后。隨著城關鎮新區的建成,基礎設 (下轉56頁)施方面較原來有一定的改善,但總體來講,清水河縣的配套基礎設施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對當地居民進行相關調查時,有90%以上的居民表示對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狀況不滿意。
3.縣域內部交通條件劣勢:清水河縣域內雖有兩條過境國道,但除此之外,其他鄉鎮道路等級較低,鄉道大都為砂石路。受當地地形和路面等級影響,特殊天氣境內通行率較低。
(三)生態環境劣勢
由于其地處黃河中上游,位于內蒙古高原與山陜黃土高原中間地帶,地理位置特殊,當地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清水河縣土地普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為緩解這一問題,政府出臺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的相關政策,并給予了經濟方面的政策補償。目前,清水河縣森林覆蓋率為32.88%,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仍占總面積的96%。在水土流失面積中,坡度在15°以上、土質疏松面積有1920平方公里,高達水土流失面積的80%。可見,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小視。
三、機會因素
(一)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已經啟動
此次西部大開發國家在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對清水河縣這個貧困、偏遠的縣來說無疑是一個發展的絕佳機會。通過西部大開發的大力扶植,清水河縣可以加大改善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優化產業布局,改善投資環境,實施民生政策,推動城鎮發展。
(二)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劃分
為清水河縣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呼、包、鄂地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的劃分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清水河縣處于呼、包、鄂經濟三角區內,呼、包、鄂地區的快速發展,勢必需要加強區域內的分工合作。這將為清水河發揮其區位優勢,參與產業分工,主動承接呼、包、鄂帶來的輻射提供良好的契機。
四、 威脅因素
(一)清水河縣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
清水河縣生產總值的大部分來自工礦企業。為了增加地方收入,只能利用當地礦產資源優勢,招商引資,吸引更多工礦企業投資建廠。當地已建成的企業中,化工廠、水泥廠等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占了絕大部分,這些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企業,對當地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
(二)周邊旗縣區對清水河縣的影響
周邊旗縣區如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較清水河縣的經濟基礎、區位條件好;同時,這些地區的優勢產業也已形成相當規模。因此,在產業競爭中,清水河縣會受到周邊地區的威脅。
綜合以上四大因素不難看出,清水河縣可持續發展中劣勢較為突出,優勢不夠明顯,機會和威脅勢力相當。在劣勢因素中,生態環境問題最為突出。如何在發展過程中使當地的生態安全得到保障,成為影響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清水河縣在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要充分協調好四大因素間的關系,找到一條符合清水河縣實際情況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曉途)